DC娱乐网

山货换军火、布匹换药品……探秘太行深处的“伪装者”货栈 | 探中原小镇 寻红色印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张瞧实习生裴晴

当我们渴望在假期寻访身边的红色印记时,豫北太行深处的林州市任村镇,正以一段段比谍战片更震撼的往事,等待着每一个追寻历史的人。这里有零失误运送军需物资的秘密交通线,有从进士府变身抗日指挥部的“硬核”转型古建,更有以柿饼为掩护、暗运军火的“伪装者”商号……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豫北办事处:日寇封锁线下的“地下生命线”

初见任村,便被63岁文化讲解员张伏生的话勾起了好奇心:“我们村就是一本活的革命史书,豫北办事处、林北县委、德兴货栈,随便一个小院落,都藏着大故事。”跟着他穿过古朴街巷,一扇斑驳的木门“吱呀”开启,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旧址的小院静静铺展在眼前。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院落,80多年前竟是连接延安与各根据地的绝密“心脏”。

院内五间屋子分设“不朽丰碑”“亮剑太行”等展区,墙上一张满是农作物的照片格外惹眼,茄子、南瓜、大蒜这些寻常蔬果,当年都是突破日寇封锁、运往延安的“战略物资”。“这是全国八大办事处里唯一扎根农村的,也是最为安全的堡垒。”张伏生指着一张交通线路示意图,语气里满是自豪。

1941年至1944年,办事处主任王百评在派系林立的豫北,周旋于土匪、伪军之间,仅用一年就打通北线通道,随后又贯通豫南、豫中线路。这条“地下生命线”,不仅安全护送刘少奇、朱德等上万名抗战人士穿越封锁线,更创造了运送百万斤粮食零失误的奇迹。

站在展区里,看着展柜中冀南银行的“冀钞”和太行兵工厂的武器模型,仿佛能看见当年的革命者,用智慧与勇气在敌人眼皮底下搭建起“抗战版超级物流”。山货换军火、布匹换药品,每一次转运都是生死较量,每一次成功都是信仰的胜利。

魏家大院:从进士府到抗日指挥中枢

离开豫北办事处旧址,转过几条街巷,一座镌刻着“进士门第忠孝家声”的宅院映入眼帘——这便是曾上演“硬核变形记”的魏家大院。清嘉庆年间建成的进士府,本是“一门两进士”的家族荣耀象征,可当烽火燃至太行,它毅然变身为中共林北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办公地。

推开大门,院内翠竹婆娑,两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格外显眼。“这是林北县委首任书记李泽和第二任书记冯鳞亲手栽的,一棵籽红似火,一棵籽白胜雪。”张伏生的话,让这两棵树瞬间有了温度。

1940年,林县分设林县、林北两县,县委就在这座大院里运筹帷幄:配合129师打赢磁武涉林反顽战役,在72个村庄建立农民政权,领导群众减租减息、屯粮支前。雕梁画栋间,仿佛还能看见革命者深夜讨论战局的身影;堂屋墙上“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会议室”的牌子,无声诉说着这里曾诞生过多少关乎根据地存亡的决策。

德兴货栈:山货商号里的抗日“伪装者”基地

一位身着红衣的魏氏后人坐在房檐下,80岁的她已在祖宅住了近五十年。“看着这些老房子,就想起前辈们的不容易。”老人的话朴实却有力,从进士府到县委大院,再回归寻常百姓家,这座宅院的身份流转,正是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当数距离魏家大院不远的德兴货栈。在抗战时期任村最繁华的商业街上,这家表面卖柿饼、山货的商号,实则是抗日“伪装者”的秘密基地。1940年,为打破日寇经济封锁,赵有德奉命创建德兴货栈,以“德”字为记,用一担担党参、核桃、柿饼作掩护,将枪支弹药、盘尼西林等急需物资,从敌占区秘密运往抗日前线。

如今的货栈旧址,成了村民的居所。女主人掀开帘子招呼我们,斑驳的外墙上,“安阳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石碑格外醒目。二楼对称的六扇拱形窗,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气派;夯土与砖砌的墙体,默默承受着岁月的侵蚀。站在院内,仿佛能听见80多年前马队的马蹄声,能看见伙计们一边算账一边传递情报的紧张场景:算盘声里藏着密码,山货担子下藏着希望。

参观时,一场不期而至的山雨突然落下,我们只得在檐下避雨。雨滴敲打着古老的屋瓦,顺着檐角流淌,恍惚间竟与当年货栈里的算盘声重合。这场及时雨,多像德兴货栈为前线送去的“救命物资”,在绝境中滋润着抗日的火种。

雨歇时分,阳光重新洒在任村的青石板路上。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才明白红色印记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鲜活的故事、不朽的精神。2025年国庆,若你想触摸那段烽火岁月,不妨来任村走走。在这里,你能读懂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隐蔽战线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