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为什么不适合当老师?来看看钱学森和袁隆平等天才和学生们的故事,就自然有答案了。 钱学森的学生,肯定是非常难的,因为钱学森的思维,一般人跟不上。 一个问题能从经典力学跳到量子物理,再绕到控制论,讲着讲着就到了十年后的技术可能。 有学生回忆:“钱先生上课从不按教材,黑板一写就是满屏公式,我们连抄都来不及,更别说理解了。” 他带博士生时,甚至会因为学生“没理解到他的思路”而着急:“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想不明白?” 他觉得理所当然的推导,学生根本跟不上。 钱学森当然不是不耐烦,他也想教,但他的大脑思维实在太快,往往一句话能涵盖十几年的科研经验。 这种“高维度的压制”,普通人根本吃不消。 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能有所成就,就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实践。 他的经验,是学生学不来的,一眼看出哪株稻子有杂交潜力,能凭手感判断土壤湿度,这些学生学不会。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技能,对天才来说是本能,对普通人来说却是玄学。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知识诅咒”,当一个人掌握某项知识后,就很难想象不知道它的人是什么状态。 天才更是“知识诅咒”的重灾区,他们太聪明,学东西太快,反而忘了“学习是有过程的”。 这就能看出,天才和普通人之间,存在巨大的“知识鸿沟”。 钱学森、袁隆平这些人,往往跳跃性思维特别强,他们的灵感和想法,不是循序渐进推理出来的,而是凭借长期积累加天赋。 问题在于,这个过程没法完全复制,更没法一字一句传授给学生。 这种现象不光在中国,在全世界都一样。 在全世界都一样。比如爱因斯坦,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学生也常常一头雾水。 有人说,听他上课就是“抓不住重点”,因为爱因斯坦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了,学生连门槛都找不到。 还有冯·诺依曼,数学天才中的天才,他讲课的时候能直接跳过一大段推理,写下一行公式就当结论,学生根本跟不上。 有人笑称:“冯·诺依曼讲课只有两种听众,一种是完全听不懂的,另一种是完全听懂的,而后一种只有他自己。”
天才为什么不适合当老师?来看看钱学森和袁隆平等天才和学生们的故事,就自然有答案了
科海群星谱
2025-09-29 18:14: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