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那句“邻国不是对手”,听上去像一句温柔的安抚,但2025年的现实是,邻国正在悄悄把武器库搬进自家后院。 中国海军舰艇数量追平美国,航母三艘在役、一艘下水,火箭军的高超音速导弹能打到关岛,这些不是秘密,是雷达屏上的光点,是日本战机紧急升空547次的理由,是菲律宾船员耳膜受损后,美国立刻搬出共同防御条约的底气。 没人否认中国强调“防御”,可当你的导弹能覆盖第二岛链,当你的海警船用高压水炮让对方伤到耳朵,当你的航母编队频繁出现在南海核心海域——“防御”两个字的解释权,正在被对方用数据一点点压缩。 日本追加800枚战斧,越南从韩国买二手护卫舰,印尼邀请美日搞“夺岛演习”,这些动作背后,不是针对中国本身,而是针对一种模糊却真实的恐惧:你今天说不针对我,明天会不会说“我需要更大的安全空间”? 最耐人寻味的是中间国家。 马来西亚一边签了230亿美元的中国铁路合同,一边允许美军P-8A轮驻沙巴。 这不是骑墙,是生存本能。 他们不选边,但也不信任何一边的承诺。 中国想用“海洋命运共同体”拉拢东盟,美国则用北约印太四国机制加固同盟,而真正决定局势的,是那些没在聚光灯下的小国——他们采购的每一枚反舰导弹、每一次联合巡逻,都在无声地重新定义“红线”。 高志凯的回应,是外交辞令的典范,但现实从不靠辞令运转。 当水炮能伤人,当导弹能定点打击,当军舰在你家门口巡逻成常态,再温和的表述,也压不住心底的算盘。 未来一两年,南海的每一次摩擦、台海的每一次立法、美日菲的每一次联合演习,都不是偶然,而是双方都在试探:谁的“防御”,更像一场蓄谋已久的威慑?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7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