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甘肃拉卜楞寺的知名度极高的活佛代表,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向国家捐献30架飞机、一万多张羊皮。没想到他却因为一场感冒而离开人世。 在甘肃高原的拉卜楞寺里,有位活佛一生低调,却在国家危难时砸锅卖铁捐飞机抗敌。谁能想到,这位雪域高僧的爱国热血,竟因一场不起眼的感冒戛然而止?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坐落在甘肃夏河县的峡谷中,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五世嘉木样活佛丹贝坚赞,1916年出生在四川理塘营官坝彩玛村,汉名叫黄正光。父亲黄位中是退伍军人,母亲姑如拉措是普通藏族妇女。那时候,边疆生活苦,家家靠放牧青稞过日子。村里人常说,藏族孩子从小就得学着顶风雪,长成脊梁硬的汉子。 三岁时,九世班禅通过占卜,认定这个男孩是前任活佛转世。德哇仓活佛带队从拉卜楞寺赶来验证,确认无误后,父母含泪送子入寺。这在藏区是天大的佛缘,家里虽舍不得,但谁都知道,这是为众生积德的事。1920年9月22日,拉卜楞寺举行盛大座床典礼,西藏班禅派使者献来白色法螺,青海甘肃的部落首领和驻军将领都到场见证。三千僧众诵经,宣告丹贝坚赞正式成为第五世嘉木样活佛。鉴于他年纪小,父亲暂时代理寺务,管了十三年。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册封,颁发金印文书,承认他的地位。这让拉卜楞寺在藏区的影响更大,也让丹贝坚赞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他不光念经,还看报纸,了解时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面临外敌入侵,藏区僧侣们也坐不住了。丹贝坚赞常对老僧说,佛门弟子不能只顾自家一亩三分地,得为民族出力。这话接地气,却道出了出家人的家国情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丹贝坚赞召集周边寺庙主持,讨论抗日形势。大家一致认为,日本鬼子打到家门口了,僧众得行动起来。他带头组织写抗日标语,号召信众捐钱捐物。这在当时藏区是新鲜事儿,但很快就传开,信众们响应热烈。1938年春,拉卜楞寺所属108座寺庙凑齐上万件羊皮袄,加上药材粮食,组成慰问团送往前线陕西潼关。黄河边上,战士们收到这些高原暖意,士气大振。《中央日报》还登了头条,赞扬雪域活佛的支援。这份捐献不光是物,更是藏汉一家亲的体现,让前线将士感受到全国上下的团结力量。 转眼到1943年,国家抗战进入关键阶段,飞机短缺成了大问题。丹贝坚赞觉得,光捐衣服不够,得帮着打鬼子。他召集甘南二十多个部落头人开会,算账说,一架战斗机要二十万大洋,寺庙和信众得齐心协力。带头把寺里金佛熔了,发动大家捐款捐物。草原上,马队从四面八方赶来,老农卖了牛羊,妇人凑了银两,短短几个月,筹到白银六百万两,正好够买三十架飞机,还多出一万多张羊皮。代表团带上这些捐献,直奔重庆,交给国民政府。官员们接过清单,特意颁赐“输财卫国”匾额,挂在寺里大殿。这事儿在藏区传为美谈,大家都说,这位活佛真把国事当家事办。 捐献飞机的事儿,体现了藏传佛教的爱国传统。丹贝坚赞常讲,佛在心头坐,国事即家事。这话简单,却有大智慧。在那个年代,藏区交通不便,募捐全靠人力传递,可信众们不计辛苦,硬是把钱物凑齐。飞机飞上蓝天,轰炸日寇,羊皮裹身御寒前线,这些都成了抗战中的雪中送炭。拉卜楞寺因此名声更响,吸引更多汉藏群众前来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这也提醒我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得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国情谊。 可惜,好人没好报。1947年春,丹贝坚赞染上风寒,本以为小病一场,谁知转成肺炎。当地医疗条件差,从兰州请来的西医也没法子。四月十四日,三十一岁的他就在寺院别院圆寂了。消息传到重庆,国民政府下令全国半旗志哀,各地信众自发祈福。重庆那边的仪式庄重,僧侣们诵经声中,藏区儿女的悲伤如高原风雪般绵长。 丹贝坚赞走后,拉卜楞寺为他立了铜像,就在寺门口,底座刻着“出家爱国,修行济世”八个字。每年清明,民众自发来献哈达,讲他的故事给游客听。铜像矗立风中,提醒后人,爱国不是空话,得实打实出力。这位活佛的传奇,融进了藏汉一家亲的血脉里。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更得传承这份精神,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
【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