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可那时人们对这项技术几乎一头雾水,真正敢尝试的人寥寥无几。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物理教师站了出来,决定要闯一闯,他就是后来被称为“激光陀螺之父”的高伯龙。 高伯龙1928年生于广西南宁,少年时期求学四处飘荡,但凭借扎实的功底,他考进了清华物理系。 毕业后并没直接投入科研,而是成为教员,多年教学磨炼了他钻研的耐心,这也成为之后啃“硬骨头”的底气。 1975年,高伯龙正式进入国防科大激光研究小组,没想到刚进组一个星期,他就解决了困扰团队已久的难题,一下子成了骨干。 可面对那张只有最基本原理和光路图的纸条,他判断照着美国的路子走,中国肯定追不上。 于是他另辟蹊径,提出研发“四频差动激光陀螺”的构想,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方向走不通,但他偏不认输,相信中国必须闯出自己的办法。 随之而来的,是十几年的硬仗,真正难住他们的,不是理论,而是工艺。反射镀膜、精密加工,几乎每一环节都卡人。 国内条件有限,很多实验只能靠手工磨出来。一个镜片打磨要反复试上几十次,稍有偏差就得重头来过。 实验室常年弥漫泡面香,那是他们撑下去的口粮,高伯龙带头日夜在实验台前,连年节也常常在实验室里度过,很多人一度灰心,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坚信方向没错,就永远有希望。 终于在1994年,经过无数次失败与重来,中国第一台激光陀螺样机诞生,填补了国内空白,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独立研发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但高伯龙并没因此松口气,他清楚:只有真正用到装备上,才算真正成功。 1996年,他们又攻克了镀膜技术,研制出性能惊人的激光器,被誉为“检测之王”,中国至此彻底打破了技术封锁。 可高伯龙却盯着更长远的一步,要让激光陀螺融入完整惯性系统,真正装进军舰、导弹。他和团队再度展开攻关,七十多岁的他依然亲自钻研实验,反复修改工艺。 终于,配套系统成功在武器装备中实装,中国也成为当时唯一把“四频差动”方案用到实战的国家。 而在科研之外,高伯龙的生活却极为简朴,几十元的旧棉衣能穿几十年,生病住院也舍不得让护士拿去清洗,直到2017年去世,他都保持着这种朴实无华的作风。 从1970年代的一张小纸条,到几十年后中国装备真正实现突破,高伯龙用一生诠释了科研人最坚韧的一面。 他的轨迹告诉我们:差距不是不可跨越,只要肯咬牙坚持,时间和毅力终能换来跨越式的突破。 【主要信源:新华社——永不停转的“陀螺”——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
[微风]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了激光陀螺的一些相关信息,送到
云端逐梦之旅
2025-10-01 04:16: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