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算式的"顺序之争":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 近期,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在教育

特级钱守旺云 2025-10-01 10:48:49

乘法算式的"顺序之争":教育本质的深层叩问 近期,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题目要求计算"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的总数,学生作答"3×8"却被判错,理由是必须遵循"每份数×份数"的固定顺序。这一事件如投石入水,激起了关于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刻讨论。 一、争议背后的理念交锋 这一争议表面上是数学规则的严谨性之争,实则触及教育理念的核心矛盾。支持者认为,数学作为严谨的学科,必须遵循"每份数×份数=总数"的固定范式,这是培养逻辑思维的基础。反对者则指出,乘法交换律已明确"3×8"与"8×3"结果相同,强制顺序违背数学本质,更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北师大版教材的编写逻辑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小小清点员》一课中,教材通过方阵排列的甜品,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按行(每行8个,共3行)还是按列(每列3个,共8列)计数,最终都能得到相同结果。这种设计打破了"唯一正确顺序"的桎梏,强调乘法本质是对相同加数的抽象表达,而非机械的顺序记忆。 二、教材改革的育人指向 对比教材版本迭代,我们能清晰看到教育理念的演进轨迹。第五版《儿童乐园》在情境图中新增候车区人数,问题串设计更注重加法与乘法的衔接。这种调整并非简单的内容增减,而是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乘法是加法简便运算"的认知框架,使数学概念在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 教材中大量动手操作活动(如用小棒摆图形)和开放性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当学生能用不同方式解释"3×8"的含义时,正是他们深入理解乘法本质的体现。这种教学导向与"顺序至上"的机械训练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实践的平衡之道 教育的艺术在于把握严谨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在乘法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乘数的现实意义(如每份数与份数的区别),又要避免将这种理解异化为刻板的顺序要求。当学生出现不同解法时,教师应成为思维的引导者而非标准答案的仲裁者,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解法的内在联系。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他们既要深刻理解教材编排的育人逻辑,又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保护学生探索热情的同时,逐步培养其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在讲解"3×8"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明每个数字的含义,而非简单强调书写顺序。 这场"顺序之争"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数学教育不应止步于知识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当我们在教材编写中融入生活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尊重思维多样性,在评价标准中兼顾严谨与开放,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让每一个"3×8"的算式,都成为点燃学生数学兴趣的星火,照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征程。

0 阅读:6
特级钱守旺云

特级钱守旺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