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的东北战场,那时候,卫立煌是东北“剿总”总司令,手握几十万重兵,是蒋介石倚重的“五虎将”之一。可这位虎将,在东北却打得异常“憋屈”。 当时辽沈战役一触即发,蒋介石的策略是集中兵力,死守锦州,打通沈锦线。他天天发电报、打电话,催着卫立煌把沈阳的主力拉出去决战。可卫立煌呢?他就是按兵不动。 为啥?卫立煌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知道,当时东北的国军已经被分割包围,成了瓮中之鳖。把沈阳的兵拉出去,正中了解放军围点打援的下怀,那是送人头。更让他窝火的是,蒋介石下的命令,全是口头的,连个正式的书面文件都没有。这老蒋的心思,卫立煌太懂了:打赢了,是他蒋总统指挥有方;打输了,就是你卫立煌贻误战机,这黑锅你背定了。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国军在东北一败涂地。蒋介石果然把所有的责任都甩给了卫立煌,说他“迟疑不决,坐失戎机”,直接给他撤职查办,软禁在了南京。要不是后来李宗仁上台,他可能就真的要老死南京了。 侥幸逃出南京的卫立煌,辗转到了香港,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他对国民党,对蒋介石,可以说是彻底寒了心。 1949年初,解放战争的炮火已经席卷大半个中国。身在香港的卫立煌虽然人安全了,但心却一直悬着。因为他85岁的老母亲,还留在老家,随时可能陷入战火,或者被恼羞成怒的国民党特务当作报复对象。 怎么办?思来想去,卫立煌想到了一个人——朱德。 可能有人会问,他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怎么会想到求助共产党的总司令?这就要说到他们的渊源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卫立煌担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时,与时任八路军总指挥的朱德有过不少交集。两人在战场上惺惺相惜,私下里也有不错的交情。卫立煌甚至在私下里对我党人员表示过钦佩,还秘密访问过延安。这份情谊,在那个年代,尤为珍贵。 卫立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秘密渠道,将一封求助信送到了朱德手中。信中,他恳切地请求朱德,无论如何,保全他老母亲的性命。 朱德总司令收到信后,深感棘手。卫立煌的母亲在国统区,我军鞭长莫及,怎么保?而且卫立煌的身份太敏感,这件事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朱德为人忠厚,重情重义,但他更知道革命的纪律。他思索再三,觉得这事自己定不了,必须请示毛主席。 信很快转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完信,又结合了当时整个战局和统战工作的需要,陷入了沉思。他没有立刻说“救”或者“不救”,而是点燃一支烟,在屋里踱步。良久,他抬起头,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对朱德说:“我看,可以把卫立煌列入战犯名单,而且要靠前一些。”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是什么操作?人家来求助,我们不帮忙就算了,怎么还把他打成“战犯”?这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吗? 毛主席看出了大家的疑惑,笑着解释道:“你们想想,我们现在要是公开说保护卫立煌的家人,会怎么样?” 如果共产党公开站出来说要保护卫立煌的家人,那蒋介石会怎么想?他肯定会认为卫立煌已经“通共”了!以老蒋多疑的性格,卫立煌的家人马上就会成为他要挟、报复的头号目标,那才真是危险了。 反过来,把卫立煌列为“战犯”,大张旗鼓地声讨他。这样一来,在国民党那边看来,卫立煌就是共产党的死敌。一个连共产党都痛恨的“剿总”司令,蒋介石对他的疑心自然会大大降低。特务们也就不会再把注意力放在他家人的身上,老太太的安全反而有了保障。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它看似无情,实则饱含了最大的善意和保护。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恩怨,站在全局高度的大智慧,是把阳谋用到了极致。 很快,新华社公布了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的名单,卫立煌的名字赫然在列。远在香港的卫立煌看到报纸,起初也是一惊,但当他冷静下来仔细一想,立刻就领悟了其中的深意。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知道,他的母亲安全了。 历史的发展,印证了毛主席的远见。卫立煌的家人果然安然无恙。 而卫立煌本人,也对我党更加心向往之。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周密安排下,卫立煌夫妇几经周折,秘密返回了大陆。 当他乘坐的火车抵达北京时,前来迎接他的,正是当年他求助的朱德总司令。两位曾在不同阵营、不同战场的老朋友,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随后,毛主席、周总理都亲自会见并宴请了他。 在宴会上,大家相谈甚欢,对当年的“战犯名单”一事,早已心照不宣,一笑而过。那份名单,在别人看来是罪状,但在卫立煌心中,却是一份救命的恩情。 回到人民怀抱的卫立煌,先后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统一大业,贡献了自己的晚年。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