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越战一等功臣的悲惨人生:两次下岗,妻离子散,只能摆摊谋生 1979年,中越边境战火纷飞。河南省浚县一个普通农家里,16岁的于建军正值青春年少,个子还没长开,心里却烧着一团火。当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他瞒着爹娘,偷偷跑去报了名。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得紧巴,他觉得当兵能为家里争口气,更能保家卫国。 新兵连的日子还没过热乎,他就跟着大部队开赴了前线。战场可不是闹着玩的,炮弹在耳边炸开,泥土混着血腥味扑面而来。于建军眼睁睁看着身边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倒下,那股子悲愤和血性一下子就顶了上来。一次战斗中,部队的进攻被敌人的一个暗藏火力点死死压住,几个战友冲上去都牺牲了。于建军急红了眼,抄起几颗手榴弹,借着硝烟的掩护,一个人就摸了上去。 他像一头猎豹,悄无声息地接近,瞅准时机,拉弦、投弹,动作一气呵成。 轰隆几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哑了火。他为整个部队撕开了一道胜利的口子。就凭这次英勇无畏的行动,年仅16岁的于建军,被授予一等功。消息传回部队,人人都对他竖大拇指,领导更是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是块打仗的料!” 战争结束,于建军带着一身荣光退伍还乡。他被安排到县企业局下属的果品加工厂工作。厂子不大,效益也一般,但总算是个铁饭碗。厂里人都知道他是战斗英雄,对他客客气气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安稳。 可这份安稳没持续多久。到了1988年,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果品加工厂因为经营不善,停产了。于建军第一次下岗,那年他才2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妻子秋霞刚生了孩子,一家人的生活本就拮据,这一下更是断了唯一的收入来源。 于建军骨子里有股军人的倔劲。他没拿着功劳簿去找领导哭诉,觉得一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汉子,不能在生活面前低头。他决定靠自己的力气吃饭。听说山上拉石头挣钱,他就跑去干。一车石头五百斤,顺着五百米长的陡坡往下拖,肩膀被绳子勒出一道道血印子,脚底板磨得全是泡。 一天下来累得像散了架,可一算工钱,几块钱,连一家人的嚼谷都不够。 拉石头干不下去,他又借钱搞起了养猪。起早贪黑,挑水、喂料、清猪圈,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那几头猪仔身上。眼看着猪一天天肥了,他心里刚有点盼头,市场猪价却一落千丈。辛辛苦苦养大的猪全砸在了手里,血本无归。 家里欠的债越来越多,妻子的埋怨也一天比一天多。秋霞不明白,一个顶天立地的战斗英雄,怎么日子就过成了这样?两人开始频繁吵架,争吵的内容无非是柴米油盐和看不到头的穷日子。 为了糊口,于建军又学着做馒头,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揉面、烧火,天不亮就推着小车去集市上卖。一天下来能挣个十块八块,可这点钱对于一个家来说,还是太少了。大儿子因为小时候发高烧,智力受到了影响,需要人时刻照顾,妻子秋霞既要带女儿,又要看儿子,根本没法出去工作。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像一把刀子,扎在于建军的心上。秋霞的耐心终于被磨光了,她哭着骂他没本事,给不了她和孩子好日子。 吵到最后,秋霞心一横,带着健康的女儿走了,把智力有缺陷的儿子留给了他。 家,就这么散了。 于建军抱着儿子,坐在空荡荡的屋里,这个在战场上都没掉过一滴泪的硬汉,哭得像个孩子。 日子还得过。1993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于建军却只能带着儿子去集市上摆地摊,卖点针头线脑、小玩具,希望能挣点过年钱。寒风里,他穿着单薄的旧军大衣,手冻得通红。集市上人来人往,有人认出了他,指指点点地小声议论:“那不是战斗英雄于建军吗?怎么混成这样了?” 于建军听见了,心里像针扎一样疼,却只能假装没听见,埋头整理着自己的小摊。他不能倒下,因为身边还有个需要他照顾的儿子。 就在于建军觉得生活再无希望的时候,一道光照了进来。在集市上,他认识了小学老师杜全芬 她不嫌弃他穷,也不嫌弃他有个智力不高的儿子,主动走进了他的生活。 1994年,两人结婚了。杜全芬的到来,让这个破碎的家重新有了温度。她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于建军的儿子,鼓励于建军不要气馁。 在于建军心里,杜全芬就是老天爷派来拯救他的天使。有了妻子的支持,他重新燃起了斗志。1995年,他抓住机会,借了3万块钱,承包了县里一家快倒闭的小广告公司。 万事开头难。他不懂设计,不会跑业务,就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满县城地跑,挨家挨户地推销。白天顶着太阳跑业务,晚上趴在桌子上学设计,常常熬到深夜。手指磨出了厚厚的茧,嗓子喊得沙哑,可他心里那团火,再也没熄灭过。 凭着军人那股子“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他的广告公司慢慢有了起色。订单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到了1997年,公司的年收入达到了30万。 于建军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打赢了人生的第二场战役。他买了新房,让妻子和儿子过上了好日子。他没有忘记那些和他一样陷入困境的退伍老兵,公司招工,优先录用他们。
国庆上高速总有一些人自以为聪明,以为自己预判了所有人的预判,决定提前一天到两天出
【4评论】【8点赞】
智者荣耀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