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之变:锚定数学素养,迈向育人新高度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进,是一场围绕“

特级钱守旺云 2025-10-01 15:48:42

课程标准之变:锚定数学素养,迈向育人新高度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进,是一场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深度变革。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的跨越,不仅是表述的更新,更是数学教育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核心转向,为义务教育数学教学锚定了更具时代性的育人方向。 一、从“双基”到“四基”:素养培育的维度拓展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长期以来的传统优势,它为学生筑牢了知识与技能的“地基”。然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下,仅靠“双基”已显不足——熟练掌握已有知识技能,难以催生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思维训练与经验积累的缺失,会让学生陷入“机械学习”的困境。 新增加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让数学教育的维度从“知识与技能”延伸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本思想”(如抽象、推理、建模等)是数学的灵魂,它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洞察世界;“基本活动经验”则是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的“隐性财富”,既契合当下学习对“过程体验”的需求,更能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复杂问题时,数学思想能指引思考方向,活动经验能支撑探索路径。 更关键的是,“双基”的片面理解易导致“以本为本”:过度追求知识记忆、技能操练,把教材与课堂变成“形式推理的训练场”,却背离了“对数学的真正理解与深入思考”。而“四基”的提出,回归“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数学思想”与“活动经验”直接关联人的思维发展与体验积累,让数学教育从“教知识”真正走向“育人”。 二、从“两能”到“四能”:问题意识的深层唤醒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发展与应用始终围绕“问题”展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能)”基础上,新增“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四能”,这是对数学“问题本质”的深刻回应。 “发现问题”,要求学生以多维度数学思维为工具,从看似无关的现象中捕捉数量或空间的联系,或洞察其中的矛盾。这是一种“主动探索”的意识——不再是等待问题“被给予”,而是主动从生活、学习场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比如从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中发现“流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问题。 “提出问题”,则是在发现的基础上,用数学语言精准表述联系或矛盾。这不仅考验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更要求学生将模糊的思考转化为清晰的数学命题,是“数学化”的关键一步。从“两能”到“四能”,实则是将学生的角色从“问题解决者”升级为“问题创造者”,让数学学习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探索”,真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潜能。 课程标准的变化,本质是数学教育逻辑的升级:以“四基”拓宽素养培育的维度,以“四能”唤醒问题意识的深层力量,最终指向“培养具备数学素养、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人”。这既延续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优势传统,又为新时代数学育人注入了创新活力,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孕育思维、生长智慧的场域。

0 阅读:0
特级钱守旺云

特级钱守旺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