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面临强渡乌江的严峻挑战。江水湍急、河面宽阔,陈赓亲临江岸勘察后,意识到常规手段难以突破天险。 危急关头,他想起了被俘的工兵学校毕业生。何迪舟是浙江临海人,早年入黄埔四期学习,算起来还是陈赓的黄埔学弟呢。他后任国民党第52师工兵营长。1933年被红军俘虏,随红军长征。陈赓亲自动员他立功赎罪。何迪舟提出创新方案:用竹篾编成篓筐,填入石块增加重量,四周捆上削尖的竹竿。三四个这样的竹筐投入急流后,借水力翻滚,尖锐竹竿便能插入河床,形成稳固基础,为架设门桥创造条件。 全军奋战36小时,终于在乌江上架起一座浮桥。在火力掩护下,红军击退对岸守军,安全渡过天险。此役不仅突破了乌江防线,更为攻占遵义、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奠定了关键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