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同学的硕士论文通过了审核,武汉大学保留了她的硕士学位,但是她的论文发现了一

小史善始善终 2025-10-02 10:48:40

杨景*同学的硕士论文通过了审核,武汉大学保留了她的硕士学位,但是她的论文发现了一百多处错误,这个学生啥事没有,老师却被处分,两年不能招收学生,我觉得这个有点过分。[送心] 2023年7月11日,硕士论文出现上百处错误,学生安然无恙,导师却被暂停招生资格两年。这样一则新闻最近引发广泛关注。在学位论文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这样的处理结果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责任的天平是否倾斜得有些过分? 2025年7月25日,根据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指导教师有责任对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并对论文是否由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审查。若未履行职责,导师可能受到警告、记过等处分,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被取消导师资格。这一规定明确了导师在保障论文质量上的责任。 然而,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导师似乎有失公允。学位申请人员本人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出现上百处错误,学生本人的责任不可推卸。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质量问题不能简单归因于任何单一方。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2021年招生规模已达约120万人,培养压力与日俱增。 一方面,一些本不适合科研工作的学生进入了研究生队伍,另一方面,导师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一位导师需要指导过多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培养质量难免受到影响。 理想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应是“教学相长、相互依存”。 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帮助其获得必要的实战训练,学生则通过参与科研,帮助导师实现科研设想。这种健康的关系不应被简单理解为“打工”关系,而是一种学术传承与合作。 要破解当前困境,可能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优化。 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应建立更为严格的退出机制,让确实缺乏研究能力或态度的学生有合适的出口,另一方面,也应建立更科学的导师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的问责。同时,可以借鉴导师组集体指导模式,分散单一导师的压力与风险,提高培养质量的容错率。 网友热评: 大部分人都替那个被冤枉的肖同学抱不平,觉得他的人生被彻底毁了,学校当初迫于舆论压力草率处分他,现在法院都判清白了一个月了,处分还没撤销,这办事效率也太寒心了。 那个诬告的杨同学手段太狠,事后还那么嚣张,简直是在挑战大家的道德底线。 这难道只是学生一个人的问题吗?导师是怎么指导的?答辩又是怎么通过的?整个审核机制是不是形同虚设? 这种“零成本诬告”的现象越来越多,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信任。 “史诗级的灾难公关”,尤其是校长那句撤销处分要“等上级安排”,被调侃是不是当初处分的时候也这么快请示上级。大家觉得,一所名校的处理方式不该这么缺乏担当。 那么,对于这件事,您怎么看?您认为在这起事件中,学校、导师和学生各自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才算是公平?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不可以哦

不可以哦

1
2025-10-02 11:27

我当年本科论文两处错误都改了半天,后面教育部筛查优秀论文又被选中了,按新标准又让我加了两篇参考文献,按照这个标准她本科论文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研究生论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