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迈瑞不是早在深交所上市了吗,咋还要跑去香港2次上市?

中国医疗器械的“扛把子”要出海了!

国内医疗器械“一哥”迈瑞医疗,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香港二次上市。

据彭博社报道,他们已经敲定了华泰证券和摩根大通这两家大牌投行帮忙操盘,预计这次至少要融1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70多亿。

这也将是今年香港市场上最受关注的医疗企业上市项目之一。如果顺利落地,这将是2025年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二次上市项目,没有之一。

你可能会问,迈瑞已经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市值近3000亿人民币,钱也不少,为啥还要跑去香港再上一次?

简单来说,这一步不是为了“圈钱”,而是迈瑞从“中国龙头”迈向“全球巨头”的关键一步。

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目前市值约2900亿元,业务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比如监护仪、麻醉机)、体外诊断(抽血化验那些设备)和医学影像(超声、X光机)。

这三大业务线,构成了它和国际巨头如GE、西门子、飞利浦正面竞争的底气。但迈瑞的野心远不止“卖设备”。

他们这几年悄悄构建了一个叫“三瑞”的生态体系:瑞智联、迈瑞智检、瑞影云++。

说白了,就是把设备、数据、云平台全部打通,让医院从单点采购变成整体解决方案合作——这才是未来医疗的真正玩法。

更亮眼的是,迈瑞在AI医疗方面已经走得非常扎实。

去年推出的“启元”重症大模型,能辅助医生写病历、答疑问,准确率超95%,已经实打实用进了多家医院的ICU。这不是空谈概念,而是真正落地临床的场景创新。

国际化方面,迈瑞也早已不是那个只靠“性价比”打发展中国家的品牌了。

2024年,其国际收入占比已达45%,在美国覆盖了80%的医联体,在欧洲增速超过30%。他们在13个国家设有本地化生产,正在从“中国出口”转向“全球运营”。

不过,迈瑞也面临不小挑战。

带量采购(集采)持续压缩利润,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迫使医院更看重整体成本,国内同行如联影、微泰也在快速崛起……要想保持领先,必须持续投入研发、拓展高价值业务。

先说时机。迈瑞选择现在赴港,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踩准了三重节奏。

第一,港股回暖,窗口打开。

过去几年,港股受国际局势、利率政策和市场信心影响,IPO几乎“冻结”。但今年不一样。在中国监管层支持下,港股流动性明显改善,投资者信心回升。彭博数据显示,2025年香港IPO募资额有望突破260亿美元,创四年新高。

这就好比冬天过后,春天来了,谁先播种,谁就可能先收获。

第二,迈瑞自己也准备好了。

2024年,迈瑞全年营收367亿元,净利润117亿元,研发投入超40亿元,占营收比重稳定在11%。这样的成绩单,在全球医疗器械公司中都算得上“优等生”。

它不再是一个靠价格打市场的“性价比选手”,而是具备全链条创新能力的系统级玩家。

第三,国际化到了深水区。

迈瑞的海外收入占比已接近45%,2024年国际业务增长21.3%,欧洲市场增速更是高达31.8%。在美国,它已经覆盖了80%以上的IDN医联体,成为监护和超声设备的核心供应商。

但光卖设备不够,要想真正扎根全球,必须有国际化的资本平台、品牌背书和治理结构——而港股,正是最佳跳板。

所以你看,迈瑞这次赴港上市,绝不只是“再融一笔钱”。它背后至少藏着三层意图:

一是拓宽融资平台,匹配其越来越高的国际收入占比;

二是提升全球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

三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国际并购铺路——毕竟港股上市后,治理结构会更规范,也更便于开展跨境交易。

目前,迈瑞、华泰和摩根大通都还没有对外正面回应这个消息,一切仍在推进中。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从深圳走出的医疗科技企业,正站在新一轮国际化的起跑线上。

这一次,它不只是“中国一哥”,更想做“全球巨头”。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中对官方政策的相关解读,仅代表本平台观点,内容以官方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