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药物性肾损伤,简单几招教您避风险 二、牢记这4招,给肾脏“上保险” 想要避免药物悄悄伤肾,关键要抓住用药的核心环节,把风险挡在门外。 1. 不做“用药糊涂虫”,遵医嘱是第一准则 别凭经验自己加药、减药,更不能跟风吃“偏方”“保健品”。很多人觉得“中成药没副作用”“止痛药多吃一片没关系”,却不知这些药物大多也要经肾脏代谢。比如常见的感冒药,不少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会直接加重肾脏负担,务必按医生或说明书的剂量服用。 2. 主动“亮家底”,用药前说清病史和用药史 去医院开药时,一定要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肾脏情况(比如是否有肾炎、高血压肾损害),以及正在吃的所有药——包括处方药、感冒药、维生素甚至保健品。医生会根据整体情况调整用药,避免不同药物在肾脏“打架”,比如某些抗生素和利尿剂联用,可能会翻倍增加肾损伤风险。 3. 学会“看门道”,读懂说明书里的“肾信号” 拿到药后别急着吃,先翻到【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重点看是否有“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禁用”“定期监测肾功能”等提示。像前文提到的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说明书里通常会明确标注“长期服用需监测肾功”,发现这类提示,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及时和医生沟通。 4. 给肾脏“做体检”,高危人群定期查 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的人,以及60岁以上老人,都是药物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不适,也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血肌酐和尿常规,这两项检查能早期发现肾脏“过滤器”的异常,比如尿里出现蛋白,可能就是肾脏受损的早期信号,早干预能避免病情加重。 肾脏的“修复能力”有限,一旦严重受损很难逆转。用药时多一分细心,就是给肾脏多一分保护。肾健康常识 慢性肾脏问题 肾病治疗药 肾功能损伤 药源性肾损伤 药物滥用预防 造影剂肾损害
尿不出来,咋回事?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