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后,洋人要求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名单递给慈禧时,慈禧圈下一个名字说:“这个人绝对不能杀,如果杀了他,我们只好继续打了!” 庚子事变后,八国联军向清政府提出一份“惩办名单”,要求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名单递到慈禧太后手中时,她力保甘军统帅董福祥。 并明确表示:“这个人绝对不能杀,如果杀了他,我们只好继续打了!”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权衡。 董福祥早年曾组织地方武装反抗清廷,后投降左宗棠,所部被编为“董字三营”,成为甘军的前身。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 董福祥战功卓著,先后任喀什噶尔提督、乌鲁木齐提督,在西北边陲镇守近二十年,深谙当地军情民情。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下令各地督抚勤王。 但南方重臣如李鸿章、刘坤一等均拒绝发兵,推行“东南互保”。真正奉命带兵进京护卫的主力是董福祥的甘军,这支从西北赶来的军队成为朝廷最后的依靠。 甘军在正阳门、朝阳门与联军激战,伤亡惨重,将领马福禄战死沙场。北京陷落后,董福祥亲自护驾,护送慈禧和光绪西逃至西安。 议和时,八国联军将董福祥列为“首凶”之一,坚持要求处死。列强认为必须杀一儆百,震慑中国的抵抗势力。但慈禧态度强硬,其背后有多重深层考量。 首要原因在于董福祥的护驾之功和忠诚表现。在众多将领抗命不遵时,董福祥的甘军是少数勤王之师,一路护送慈禧安全西逃,这份忠诚在众叛亲离之际极为珍贵。 其次,董福祥手握兵权,甘军是西北重要武装力量。当时朝廷暂驻西安,正处于甘军势力范围内。若杀其统帅,很可能引发军队哗变,直接威胁朝廷安全。 更深层的考量是政治象征意义——杀董福祥会寒了所有主战派的心,慈禧需通过保全他来向朝野表明忠诚仍会被奖赏。 列强方面也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发现杀董福祥可能激起更大反抗,反而不利于长期控制。经过反复博弈,各方终于达成妥协。 最终董福祥被革职,遣回原籍,但免于一死。这个处理方式既满足了列强的面子,也保全了慈禧的底线。 董福祥回到宁夏金积堡老家后,虽然失去了官职,但并未怨恨朝廷。他时刻关注国家时局,心系朝廷安危。 1908年临终前,他将40万两白银家产和1600多支洋枪全部捐给朝廷,遗言中仍以“未能尽晚年之忠诚”为憾。 与其他主战派大臣相比,董福祥的结局显得尤为特殊。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被列为罪魁祸首,山西巡抚毓贤、大学士刚毅作为主战先锋被处死。 军机大臣赵舒翘被赐自尽,最终吞金、鸦片、砒霜后仍被闷死。而董福祥仅被革职,安然返回甘肃,直到1908年病逝。 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的艰难处境。慈禧通过保全董福祥,既维护了朝廷的尊严,也避免了西北地区的动荡。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背负巨额赔款,国家主权进一步受损。 董福祥的个人命运与晚清政局紧密相连,他的故事成为这段历史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光绪朝朱批奏折》《义和团档案史料》
1864年,淮军攻陷太平军军事重镇无锡城,太平军守将黄子隆与其子黄德懋力战被擒,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