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上瘾了?”2016年,辽宁葫芦岛,一女子去医院做手术,将宫内的节育器取出来

市井烟火集 2025-10-02 19:03:01

“白嫖上瘾了?”2016年,辽宁葫芦岛,一女子去医院做手术,将宫内的节育器取出来,此后,她时常感觉腹部不舒服,今年年初,她去医院做彩超,发现子宫内有一个囊性回声,自认为是医生安装的“监听器”,于是将医院告上法院。网友:真是异想天开!

2025年1月,辽宁葫芦岛。59岁的叶女士紧紧攥着一张彩超报告单,纸页被她捏得微微发皱。报告单上,“囊性回声”几个字像针一样刺痛了她的眼睛。她反复确认那个约2.7×2.4厘米的标记,心中一个盘旋已久的可怕念头终于找到了“铁证”。

这不是普通的医学影像,这是九年前那场手术留下的罪证!一个冰冷的、恶毒的“监听器”! 这个念头让叶女士不寒而栗。她立刻将医院告上法庭,诉状上的要求清晰而决绝:医院必须免费为她取出体内的“监听器”,并赔偿她多年来承受的痛苦和损失。

消息传出,瞬间引爆舆论,一个看似荒诞的医疗纠纷案,背后却牵扯出长达九年的身心折磨。 时间回到2016年,叶女士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了宫内节育器取出术。这本是一场常见的妇科小手术,但在叶女士的记忆里,手术后她的腹部就再也没有真正舒坦过。

那种断断续续的、无法言说的坠胀和不适,像一团散不去的阴云,笼罩了她此后数年的生活。 身体上的折磨,逐渐侵蚀着她的精神。她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大约两年前,一个寻常的午后,她正用手机播放着喜欢的歌曲,腹部突然传来一阵异样的感觉,仿佛与手机的声波产生了某种共鸣。

就是这一下,一个惊悚的念头像闪电般劈中了她:我的身体里,是不是被植入了什么东西? 这个想法一旦生根,便疯狂滋长。她开始回溯手术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自己当时“迷迷糊糊”的状态,这在她看来,简直是医生暗中操作的绝佳时机。

从此,腹部的每一次不适,都成了“监听器”在运作的信号;生活中的点滴不顺,都可能是被监视的结果。这个逻辑闭环,在她内心越收越紧。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她走进了另一家医院。当彩超报告显示子宫内存在一个“囊性回声”时,叶女士确信自己抓住了真相。

医学上,这通常指代囊肿、积液等常见良性病变,但在她构建的世界里,这就是那个高科技窃听设备的学名。 带着这份自认的“铁证”,叶女士踏入了法庭。她坚信法律会还她公道。

然而,法庭是一个讲究证据的地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意味着,叶女士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来支撑她的两个核心论点:第一,她体内的“囊性回声”确实是一个监听器;第二,这个物体是2016年那家医院在手术中植入的。 庭审中,法官反复询问:“叶女士,您有任何专业机构的鉴定报告,能证明这个囊性回声是电子设备吗?”

叶女士无法提供。她所有的依据,只有那份彩超报告和她自己的感觉。 法院经过审理,并咨询了医学专家,最终认定:彩超影像显示的“囊性回声”是医学术语,与电子监听设备毫无关联。即便退一万步说,体内真的存在异物,时隔九年,也无法建立其与当年手术的直接因果关系。

最终,一审、二审法院均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叶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 从科学角度看,在人体内植入一个能持续工作九年的微型监听器,几乎是天方夜谭。首先是能源问题。目前最先进的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其电池寿命也仅在5到15年之间,且需要精密封装,体积远非微型可比。

其次,信号传输是巨大障碍。人体组织对无线电波有极强的屏蔽和衰减效应,要将信号从子宫这样深藏的器官清晰地传出,所需的功率和天线尺寸都是现有微型技术无法实现的。 此案虽以叶女士败诉告终,但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个体长期的病痛无法得到有效解释和缓解时,心理上的焦虑和无助,可能会催生出偏离现实的“解释”。

这并非简单的“无理取闹”,而是一种在痛苦中挣扎的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在关注法律的严谨与公正时,也需对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抱以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0 阅读:97
市井烟火集

市井烟火集

普通人生活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