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岛东边太平洋上有一个大岛 —— 兰屿,面积约 45 平方公里,有钓鱼岛的十几倍大,相当于 67500 亩,可以对比澳门面积只有 33 平方公里。兰屿是海底火山喷发隆起而形成的,因上面盛产蝴蝶兰而得名。这地方位于太平洋外海,东边就是深海外海,岛屿陆地有一定的规模,有很大的战略价值。
这个面积不小的火山岛,不仅比钓鱼岛大了一大圈,还处在台湾本岛东边约五十海里的太平洋外海,跟琉球、菲律宾和台湾本岛三点连成一线,把航道的咽喉位置死死卡住。
只要谁在这一带有所动作,无论是演习、巡航还是经济合作,兰屿都会成为外部力量关注的“首要目标”。
每一条穿越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的船,都绕不过兰屿。往北能瞄到琉球群岛,往南隔海就是菲律宾,就算是普通的小渔船,从兰屿周围走都得看准风向和海流。
说到底,兰屿是连接西太平洋和整个亚洲大陆的一个节点,重要得不能再多。
这片深海不但承载着中日韩和东南亚之间的庞大航运量,也是很多全球大国的舰队常年必经之路。只要有点风吹草动,谁掌控了兰屿,谁在局势上就多出一分主动权。
兰屿本身的地理环境也有点特别,岛中间的山势拔地而起,外圈全是高高低低的陡坡和被海浪摧打出的悬崖。
这种地形天然带来屏障作用,既能挡潮湿,可以说也便于驻扎人员,一下子让小岛有了军事上的想象空间。
加上这里的气候属于一年到头都风大雨多,环境说变就变,想要在这里长期活动,没有细致的准备还真扛不住。这种天然屏障,让岛上的军事观察、通讯站点建起来就能事半功倍。
不过,兰屿的缺点同样明显,交通补给只能靠小机场和海船,遇到坏天气,常常一断就是好几天。外部压力下,垃圾、电力和资源分配的难题成了挥之不去的困扰。
尤其是核废料问题,引发长期抗议争议,反映出岛上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坚定立场。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实际上都和岛屿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分不开的关系。
只要有外部经营开发的念头,环境和传统生活方式就首当其冲。如果不谨慎权衡发展和保护,那么损失的将不是一两个数字,而是整座岛屿的未来。
现在外面的世界变化得快,以后对兰屿的争夺和利用只会更多。
不过就算有再多压力,希望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屿能一直在风里雨里保持它独有的安静和坚守,也盼着岛上居民能继续靠自己的智慧守住这片家园,不让这段属于兰屿自己的故事被汹涌的外来浪潮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