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湾正在竞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说,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台湾人吃了很多的苦。早期还被日本人欺负,被杀害了很多人。 “请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 郑丽文谈及两岸关系时的这句话,曾引发不少台湾民众的共鸣。 在台北街头的早餐店里,60 岁的林阿婆听到这句话时,正把热腾腾的萝卜糕递给客人,她下意识点头:“谁不想安稳过日子呢?我阿公当年在殖民时期受的苦,现在想起来还心疼。” 郑丽文提到的 “日本殖民 50 年”,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像林阿婆这样的台湾人刻在家族记忆里的疼,也是她口中 “和平” 最实在的底色。 郑丽文曾说起祖辈的经历:爷爷当年被抓去当劳工,肩膀上被扁担压出的印子,到死都没消。 这让不少台湾家庭想起自家的故事—— 林阿婆的阿公,当年家里的地被侵占,种出的蔗糖要优先运走,自己只能啃掺着沙子的饭团;高雄陈老板的外公,年轻时因为偷偷说闽南话,被老师打得嘴角流血。 这些经历让台湾人对 “动荡” 格外敏感,也让郑丽文的 “和平呼吁” 有了呼应的土壤。 但郑丽文没多提的是,当年台湾人反抗时,心里念着的始终是 “安稳的日子”,就像雾社事件里,赛德克人拼尽全力,只是想守住家人和家园,这份对安稳的渴望,从来都和 “联结” 分不开。 如今郑丽文谈 “和平”,台湾民众的生活里藏着最真实的答案。在高雄做水果生意的陈老板,每天清晨都要把刚摘的莲雾打包,通过冷链发往大陆。 “大陆给的政策好,物流快,我这店能养活二十多个人,全靠两岸的通路。” 他最怕的就是 “生意断了”,毕竟店里的员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动荡,日子就没了着落。 陈老板说,他没听过什么 “喊打喊杀”,只知道大陆的客户会主动帮他找销路,遇到台风天还会关心水果有没有受损。这些日常的联结,比任何言论都更让他相信 “和平才好”。 郑丽文关注台湾年轻人的想法,台南中学的李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她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殖民时期的故事时,总会问大家 “现在最想要什么”,学生们的答案大多是 “能安心读书,毕业后有工作”。 班里有几个学生,已经在计划毕业后去大陆读大学,“听说那边专业多,还有补贴,想过去看看”。 李老师说,年轻人怕的不是 “两岸走近”,而是 “没前途”—— 就像郑丽文担心的那样,没人想让日子陷入动荡,大家只是盼着能有安稳的未来,能靠自己的努力过上好日子。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每天载着客人穿梭在台北街头,听得多了,也看得明白。 “客人聊起郑丽文的话,其实最在意的就是‘能不能好好过日子’。” 王师傅的儿子在大陆做电商,每个月都会寄些茶叶、零食回来,“儿子说在那边挺好,大家都友善,生意也顺”。 对王师傅来说,“和平” 就是 “孩子能安稳赚钱,一家人能常联系”,至于其他的大道理,不如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实在。 他也听人说过 “担心打仗”,但更多人心里清楚,真正能让日子安稳的,是两岸能好好合作,而不是互相疏远。 郑丽文的 “和平呼吁”,本质上是台湾民众对 “安稳生活” 的共同诉求。 从祖辈在殖民时期的挣扎,到如今陈老板的水果摊、李老师的课堂、王师傅的出租车,台湾人想要的从来都很简单:不受欺负,能踏实过日子,能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未来。 这份心愿,和大陆民众没有不同 —— 大陆给台商的优惠政策、给台湾学生的补贴、对台湾水果的采购,都是为了让这份安稳能延续。 就像林阿婆说的:“我阿公当年盼的,就是现在这样的日子,能安安稳稳卖萝卜糕,不用怕这怕那。” 如今,郑丽文的言论还在被讨论,但台湾的街头依旧热闹 —— 林阿婆的早餐店前排着队,陈老板的莲雾正运往大陆,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在认真听讲,王师傅的出租车又接了新客人。 这些平凡的日常,就是 “和平” 最生动的样子。 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两岸民众一起守护的安稳,是祖辈传下来的对好日子的期盼,也是郑丽文的 “呼吁” 里最该被看见的核心:只有守住这份联结,才能让安稳的日子一直延续下去。 信源:海峡导报 2025-10-109:42拼国民党主席选举,卢秀燕郑丽文吃播,张亚中强调两岸和平主张
面对美国要抢走台湾一半芯片产业的勒索,赵少康,刚刚向大陆发出了质问:你们为什么不
【80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