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央视也玩起了战略忽悠!实际上,在今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根本不存在所谓

烟雨杏花村 2025-10-03 21:10:19

原来央视也玩起了战略忽悠!实际上,在今年5月7日爆发的印巴空战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A射B导C锁”,歼 - 10CE战机完全凭借自身实力直接击败了阵风战机。 2025年9月,英国《空军月刊》编辑部收到一封特殊来信——巴基斯坦空军退役少将哈立德·马哈茂德附上了5月7日印巴空战的部分原始飞行数据记录。 信中明确写道:“当天没有预警机参与,没有地面雷达引导,歼-10CE靠自己的眼睛和拳头赢得了胜利。” 这份迟到四个月的实证,不仅推翻了此前流传甚广的“A射B导C锁”体系化作战说法,更揭开了一场围绕战机性能、媒体表述与战略认知展开的复杂博弈。 时间倒回5月10日,台湾中天电视台某军事节目中,嘉宾手持模糊的边境卫星图断言:“巴空军能击落阵风,必然是靠中国提供的‘协同作战体系’,也就是‘A射B导C锁’。 预警机发现目标,歼-10CE发射导弹,地面雷达引导命中。”这番缺乏依据的推测,经大陆社交平台剪辑传播后,迅速引发热议。 三天后,央视在空战点评节目中提及类似“体系化支持提升战力”的表述,虽未明确使用“Α射B导C锁”一词,却进一步强化了“歼-10CE需依赖外部协同”的认知。 彼时,印度军方已在公开声明中承认损失1架苏-30MKI,但坚称“阵风战机因电子干扰规避成功”,对歼-10CE的单机性能避而不谈。 这种认知偏差的扩大,与多方利益诉求的叠加密切相关。《空军月刊》记者在后续调查中发现,印度情报部门在空战结束后,曾匿名向多家国际媒体散布“巴空军启用中国预警机”的消息,试图将失利归咎于“体系差距”而非装备性能不足。 毕竟,若承认阵风在单机对抗中不敌歼-10CE,将直接影响印度后续从法国采购战机的谈判筹码。 而部分国内军事自媒体则出于“凸显国产装备体系优势”的目的,主动放大“协同作战”的表述,甚至编造“ZDK-03预警机引导霹雳-15E”的细节,却忽略了巴空军实际的作战部署逻辑。 哈立德·马哈茂德在信中披露的细节,还原了空战的真实场景:5月7日清晨,4架歼-10CE从巴基斯坦白沙瓦空军基地起飞,采用“超低空突防+雷达静默”模式接近印巴边境。 在距离印度巡逻空域120公里时,长机短暂开启有源相控阵雷达,仅用8秒就锁定了3架正在巡航的阵风战机。 此时,印度飞行员仍处于“安全距离”的误判中——他们根据情报认为,霹雳-15E的有效射程不超过150公里,却不知巴空军通过技术升级,已将该导弹的实际射程提升至200公里以上。 当第一枚霹雳-15E发射时,阵风战机的雷达告警系统才发出警报,飞行员紧急启动电子干扰并做机动规避,却因导弹采用“惯性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复合模式,最终未能逃脱。 更关键的实证来自巴空军的武器使用记录。《空军月刊》获取的弹药消耗清单显示,当天歼-10CE发射的6枚霹雳-15E中,有4枚直接命中目标,且全部是在“无外部引导信号”的状态下完成。 哈立德解释道:“我们之所以不启用预警机,是担心其电磁信号被印度的‘阿卡什’防空系统捕捉,反而暴露机群位置。歼-10CE的雷达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已足够支撑超视距作战需求。” 此外,巴空军还在空战中启用了新型电子战吊舱,成功干扰了印度地面雷达对歼-10CE的跟踪,这也是印度军方事后否认“遭有效干扰”却紧急采购新型雷达告警装置的核心原因。 空战的实际战果也远超各方最初的披露。 印度官方仅承认损失1架苏-30MKI,但《空军月刊》通过比对巴基斯坦边境村民的证词、卫星影像中印度空军基地的战机数量变化,以及被俘印度飞行员的供词,确认当天共有4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其中包括3架阵风、1架苏-30MKI,另有1架“光辉”战机在规避过程中失控坠毁。 而巴空军则实现“零损失”,4架歼-10CE在完成打击后,凭借优异的推重比和机动性能,摆脱了剩余印度战机的追击,全部安全返航。 这一结果让国际军事界重新评估歼-10CE的定位。 此前外界普遍将其归类为“轻型战机”,认为其综合性能逊于阵风这样的“中型战机”,但实战证明,在超视距作战领域,歼-10CE的雷达与导弹组合已形成代际优势。 《空军月刊》在其9月号的专题报道中指出,此次空战的意义远超单次冲突——它不仅证明了单发战机在现代空战中的实战价值,更揭示了“信息时代军事认知战”的新特点: 一次媒体误判的表述,可能被多方利用,演变成影响装备采购、外交谈判甚至军事战略的重要因素。 如今,歼-10CE的国际订单已较空战爆发前增长30%,多个东南亚国家明确表达了采购意向,且均将“单机超视距作战能力”作为核心考察指标。 信源:观察者网 2025-5-9 09:13 美国官员:巴基斯坦用歼-10击落印度阵风,没用F-16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