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7年冬的长安城外,寒风卷着残雪打在李隆基的龙旗上。当这位退位的太上皇掀开马车帘,看着熟悉的朱雀门时,随行的禁军将士突然齐齐下跪。 可他刚要抬手示意,却发现将士们的目光都瞟向身后:那里跟着的,是儿子唐肃宗李亨派来“护送”的3000神策军。 这一刻,李隆基心里咯噔一下:他以为的“归位”,其实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牢笼。 这个曾缔造开元盛世、让杨贵妃笑看牡丹的帝王,在73岁这年,把夺回皇位的赌注压在“效仿武则天”上?一切的根源,都藏在两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安史之乱里。 755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仓皇逃出长安。走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哗变,逼着他赐死杨贵妃和杨国忠。 可他没料到,这场“自保”竟成了权力崩塌的开始。太子李亨借着平叛的名义,在灵武擅自即位,尊他为“太上皇”。 等李隆基在成都收到消息时,李亨已经拉拢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手握平叛兵权,木已成舟。 “朕当了44年皇帝,开创过万邦来朝的盛世,怎么能输给自己的儿子?”在成都的日夜里,李隆基反复翻看武则天的史料。 当年武则天能从儿子李显、李旦手里夺位,靠的是旧部支持和宫廷政变,他觉得自己也能行。 于是他暗中联络留在长安的旧臣,又让心腹宦官高力士偷偷拉拢禁军,甚至想复刻“玄武门之变”,趁李亨不备逼他退位。 757年,唐军收复长安、洛阳,李亨派人去成都接李隆基回长安,表面上恭敬地说“请父皇回宫主持大局”,实则早布下了天罗地网。 李隆基心里清楚,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只要回到长安,就能靠着老臣和禁军的支持,重演武则天的夺权戏码。出发前,他特意带上了当年武则天赐给他的玉带,仿佛这样就能沾到“夺权的运气”。 可刚到长安,李隆基就发现自己想错了。李亨没让他回熟悉的大明宫,而是把他安置在兴庆宫,这里远离禁军大营,四周全是李亨的人。 更让他心寒的是,他想召见旧部,却被神策军拦住;想让高力士去联络禁军,高力士刚出门就被抓了起来,理由是“涉嫌谋反”。 这时李隆基才明白,他早已不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唐玄宗。当年武则天夺权时,手里有酷吏、有内卫,更有对朝政的绝对掌控;而他如今,只是个失去兵权、失去人心的“过气帝王”。 安史之乱让百姓流离失所,将士们恨他当年的逃跑,更认李亨这个“平叛天子”。他的“逼宫计划”,从一开始就没人支持。 最讽刺的是,李亨没杀他,却用最狠的方式瓦解了他的尊严:把他从兴庆宫迁到偏僻的太极宫,撤走所有侍从,只留几个老太监伺候。 762年,李隆基在孤独中病逝,死前手里还攥着那根武则天的玉带。他到死都没明白,武则天能夺权,靠的是顺应时势;而他想夺回皇位,不过是沉溺在过去的帝王梦里,最终成了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 这场父子间的权力博弈,没有刀光剑影,却比任何政变都更让人唏嘘:一个曾站在盛世之巅的帝王,到最后连“做父亲”的资格都被权力剥夺,只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无尽感慨!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玄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新唐书·肃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3.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至三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版 4.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 吴宗国《唐代藩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