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10月2日报道:“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星期四(10月2日)在电台专访中说,今

史鉴奇谈 2025-10-04 17:01:51

外媒10月2日报道:“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垂正星期四(10月2日)在电台专访中说,今年已有133名赴中国大陆的台湾人被拘留,人数是去年的两倍多,并称这也是台湾一直维持赴陆旅游警示为橙色的原因。”   但稍微扒一扒细节,这说法里的水分就藏不住了。大陆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拘留任何人,所有执法行为都踩着法律的红线走。那些被拘留的台湾居民,多半和跨境犯罪脱不了干系。   前阵子就有32名台籍嫌犯从马来西亚被遣送回大陆,直接拘留在广东珠海的看守所里。这些人可不是普通游客,他们涉案的是跨境诈骗这类实打实的犯罪行为。   台“法务部”自己都澄清过,这类案件的处置关键看案发地和遣送地的态度,大陆方面只是依法接收和侦办。邱垂正只说“被拘留”,却不提背后的犯罪事实,这玩法实在有点刻意。   更有意思的是台湾那所谓的“橙色警示”。这警示最初是2024年6月民进党当局单方面提升的,理由牵强得很,说是因为大陆的国安法令。   要知道,这可是近年来少有的非疫情因素调升旅游警示的情况。之前2020年升红色是因为新冠,2022年降回黄色也是因为疫情缓和,这次的橙色警示更像个政治工具。   大陆这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司法机关对所有涉案人员一视同仁,不管你是台湾同胞还是大陆居民,都讲同一个法律标准。最高法去年12月还专门发布过台胞权益保障典型案例,里面全是依法保护台胞合法权益的实在事。   有个台湾居民庄某某在上海投资开公司,因为股权代持闹了纠纷,最后法院通过细致调查,依法确认了他的股东资格。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哪有什么“随意拘留”的影子?   邱垂正只字不提这些,反而拿133这个数字大做文章。他不说去年的基数本就不高,两倍多的增长里有多少是跨境犯罪打击力度加大的结果。   现在两岸跨境犯罪确实有抬头趋势,大陆警方加强打击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这对台湾同胞也是一种保护。要是放任诈骗、走私这类犯罪横行,受损的只会是更多无辜台胞。   台湾当局不提醒民众防范跨境犯罪风险,反而借着拘留人数炒作“安全恐慌”,这心思根本不在保护民众上。他们甚至还提醒赴陆民众别拍港口、别带宗教书籍,把正常交流都搞得草木皆兵。   台“交通部”其实都松过口,说旅游警示只是参考性建议,没有强制约束力。这等于间接承认,所谓的橙色警示没那么“非必要不可前往”。   邱垂正这波操作,更像是给两岸融合发展泼冷水。大陆一直在推进两岸司法协作,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台胞权益,可民进党当局却在制造对立和恐慌。   他们一边喊着“保护民众”,一边却无视大陆依法办案的事实;一边说两岸要交流,一边又用橙色警示设下障碍。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对劲。   那些真正在大陆投资、工作的台胞最有发言权。他们知道大陆的法治环境有多规范,知道自己的权益能得到怎样的保障。上海那家食品公司的庄某某赢了官司后,顺利完成股东变更,这就是最实在的证明。   邱垂正拿133人被拘留说事,却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这些人到底犯了什么法?大陆司法机关有没有依法告知权利、有没有保障律师会见?   答案是肯定的。大陆的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案人员的各项权利,台胞在大陆诉讼,能享受到和大陆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金门县政府之前在厦门海事法院打官司索赔油污损失,法院依法判其胜诉,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民进党当局总想用政治滤镜扭曲司法事实。他们把依法拘留犯罪嫌疑人说成“打压台胞”,把正常的司法协作说成“侵犯权益”,说到底还是为了制造两岸对立。   133这个数字背后,是两岸司法机关对跨境犯罪的联合打击,是法治社会对正义的维护。邱垂正却想把它变成政治筹码,这算盘打得再响,也瞒不过明事理的台湾民众。   大陆从来欢迎台湾同胞来旅游、投资、交流,但前提是遵守法律。只要你不碰犯罪的红线,根本没必要担心所谓的“拘留风险”。   邱垂正的电台专访更像一场刻意的表演。他用模糊的数字制造恐慌,用政治化的警示阻碍交流,可这些终究掩盖不了两岸司法公正的真相。   真正保护台胞的,不是民进党当局的“橙色警示”,而是大陆一以贯之的依法办事和权益保障。邱垂正要是真为台湾民众着想,与其炒作数字,不如好好推进两岸司法协作,让台胞的权益得到更全面的保护。   信源:联合早报

0 阅读:577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