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时间2025年9月28日,俄军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大轰炸中,以色列,美国援助乌克兰军队的俄,多枚“爱国者”防空导弹出现了故障问题。 2025年9月28日基辅上空的荒诞一幕,不过是“爱国者”防空系统诸多乌龙事件里的新注脚,这背后藏着系统本身的硬伤和俄军精准拿捏的战术漏洞。 先说这“爱国者-3”导弹,号称专为反导优化,实则是个娇贵的“大小姐”,对拦截环境的要求苛刻到离谱,雷达扫描角度差上几度、指挥系统数据延迟零点几秒,都可能让发射出去的导弹变成无头苍蝇。 这次乌军发射的10多枚导弹里,好几枚砸进民居炸穿别墅,本质上就是雷达被干扰后,导弹失去目标指引的必然结果。 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戏码,“爱国者”早不是第一次上演。2018年沙特首都利雅得遭也门胡塞武装导弹袭击,沙特军方发射的“爱国者”倒是升空了,结果有一枚直接拐弯冲向居民区,在拍摄者眼前轰然爆炸,还闹出了1死2伤的人命官司,当时网上流传的视频里,四溅的火花和倒塌的房屋比拦截成功的画面更刺眼。 更早的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部署在伊科边境的“爱国者”还把英国皇家空军的“旋风”战斗机当成敌方目标击落,连盟友都照打不误,足见这系统的识别能力有多不靠谱。 要是往前扒,沙特用“爱国者”拦截胡塞武装导弹时,号称“成功拦截”的背后,总有导弹碎片砸伤平民的新闻,所谓的“先进”更像自欺欺人的噱头。 再看乌军手里的“爱国者”为啥这么容易掉链子,人员培训就是个绕不过去的坑,美国自家士兵要练满一年才能玩转的系统,塞给乌军只培训几个月就匆匆上岗,五角大楼早早就说了,乌军士兵赴美接受培训的周期比美军标准短了一大半,连基础的故障排查都没练熟,碰上俄军复杂的电子干扰,手忙脚乱之下误操作也不奇怪。 更要命的是“爱国者-3”的雷达系统,想追踪“匕首”这种10倍音速的高超音速导弹,必须长时间开足马力工作,这就等于在黑夜中打开手电筒,瞬间把自己的位置暴露得一干二净。 2023年基辅就出过一模一样的事,俄军先用Kh-31PM反雷达导弹盯上“爱国者”的雷达,这导弹能顺着雷达的无线电辐射自己找目标,几百公里外就能精准命中,把防空系统变成“瞎子”,再用“匕首”补刀,当时“爱国者”发射装置爆炸燃烧的照片在电报频道传得满天飞。 俄军这波操作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把多年的联合火力突击战术玩得炉火纯青,从俄乌冲突一开始,俄军就频繁用多型导弹协同突防,美国军方统计过,光冲突初期俄军就发射了超过1200枚远程导弹,涵盖“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口径”巡航导弹等多个型号,每种导弹的飞行轨迹、速度都不一样,专门用来扰乱防空系统的判断。 这次打基辅更狠,米格-31K发射的“匕首”负责高空突防,速度快到“爱国者”的雷达来不及锁定,图-95MS/图-160发射的Kh-101巡航导弹则贴着低空飞,还能绕着建筑物拐弯,再加上可能混入的无人机和诱饵弹,乌军的雷达屏幕上全是目标,根本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要知道“伊斯坎德尔-M”导弹一枚就能带6个诱饵,既有干扰雷达的发射器,又有骗红外制导的热源装置,乌军的指挥系统瞬间就被这些“假目标”冲垮了,导弹发射出去自然找不到真对手。 更讽刺的是,“爱国者”的拦截成功率从来都是个谜。美军自己宣称的高拦截率,到了实战中根本站不住脚。 沙特用它拦截胡塞武装的普通导弹都频频失手,更别说对付俄军的高超音速导弹和协同战术了。 军事专家早看透了,这系统就是个“纸老虎”,只能在理想条件下表演拦截,一旦遇上复杂电磁环境和多波次攻击,要么打不中目标,要么就把炮弹砸向自己人。 2023年那次基辅空袭,“爱国者”不仅没拦住“匕首”,自己还被炸毁,当时就有分析说基辅的防空系统短时间内根本重建不了,没想到两年后,拿到新补给的乌军还是没吸取教训,又把昂贵的导弹变成了砸向自己家的“土炸弹”,造成平民重大伤亡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普京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但目标不是法国!很多人以为俄罗斯会派核潜艇去硬刚法国。错
【20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