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辞官回乡,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质我们丢失了   想想看,古时候那些

蕊蕊聊过去 2025-10-04 21:46:43

古代官员动不动辞官回乡,靠啥生活?古人有一特质我们丢失了   想想看,古时候那些当官的,动不动就甩手不干,卷铺盖回家种地喝茶,日子过得倒也自在。搁现在,谁敢这么干?他们凭啥这么洒脱?   封建王朝里,读书人进仕途不容易,可一旦进去,也不是铁饭碗。那些士大夫,靠科举或荐举爬上来,本该在朝堂上混出头,可他们常常看不惯权斗和弯腰事权贵,就选择走人。这种事儿,在历史上多得是,反映出他们对国家大义的把控和个人操守的底线。 拿汉代的龚舍来说,这位楚国武原人,前60年出生,到7年去世,早年钻研鲁诗,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在同乡龚胜荐举下,当上谏大夫。不久,他就称病辞官回家。几年后,汉平帝元始四年,5年,又被召去当泰山太守,干了会儿也辞了。每次出山,都是因为学识高,朝廷离不开他,可他总觉得官场束缚大,不如回家讲学自在。 东汉的逢萌,字子康,北海郡都昌人,王莽篡汉那会儿,他任中郎将。新朝建国九年,11年,洛阳城里乱成一锅粥,他一看三纲乱了,祸不远了,就解冠挂在东都城门上,带家人浮海去辽东隐居。这故事流传下来,“挂冠”就成了辞官的代称,够果断。   再看唐代的李白,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召他进京当翰林供奉,本是高士名动京城,可没几年,宫廷派系斗争起,他就出京浪迹天涯。两次入长安,都没超过三年,他那股不媚权贵的劲儿,让人佩服。 这些例子,点出士大夫的共同点:他们不是怕事儿,而是有原则。仕途如战场,输赢常在,可他们宁可退一步,也不愿随波逐流。这份风骨,在农业社会里,读书人稀缺,地位高,自然敢这么干。 话说回来,辞了官,饭碗没了,他们靠什么过日子?别以为古人穷得叮当响,实际上,封建王朝的俸禄制度,设计得挺周到,让他们有底气走人。   先说俸禄组成,那可不是光发钱。汉代起,官员收入包括钱、谷、帛,按秩级分,从百石到万石不等。高官年俸上万石,谷米钱各半,还带布匹、马匹、土地。魏晋九品中正制,更细,按月发,帛、粟、钱各三分之一。中级官每月几百匹帛、几百斛米、几百贯钱,够置田买宅。 东晋的陶渊明,义熙二年,406年,当彭泽令,年俸约三百石米谷帛,按季发。他干了八十多天,就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回家。彭泽令这职,秩比六百石,本该稳当,可他看不上乡绅的势利,就走了。回家后,靠先前攒的田产过活,几十亩地,佃户交租,够一家吃喝。 唐代更明确,五品以上致仕,给半禄。宋明清延续,退休官员有特进、光禄大夫等虚衔,领钱帛谷物、衣茶床褥。东汉起,秩六百石以上,辞官也能拿俸。总之,在职时积累多,买田雇人,退休后租金进账,自给自足不成问题。   社会地位也帮了大忙。那时候,“唯学高”,士大夫回家,富商上门巴结,求教经书,送礼联姻。开私塾授徒,学生缴费,日子不愁。比起农民工商,他们起步高,退路更宽。 当然,俸禄薄的也有,明代京官穷到靠炭敬冰敬过活,可总体上,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保障,比一般人强多了。这套体系,确保他们敢辞官,不用饿肚子。 可深挖下去,丢的不是钱,是那份气节。古人恃才傲物,有脾气,对是非分明,不媚权贵。这特质,是士大夫的精神脊梁,体现了家国担当。    

0 阅读:192

评论列表

用户64xxx07

用户64xxx07

2
2025-10-04 22:25

靠的是用免徭役特权来兼并土地吃租子,辞官回家没丢功名就照样是土皇帝,这项特质还是丢了的好[捂脸哭]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