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 哈马斯宣布他们愿意按特朗普的20点计划放人、交尸、让权,把加沙交给一个不带枪的技术官僚团队,只求先停火再谈细节。 哈马斯这波接招看着干脆,实则每一步都算得比计算器还精,全是在刀尖上跳舞的生存智慧。 事情得从特朗普那套改得面目全非的“20点计划”说起,这方案压根不是什么和平福音,更像是美以联手定制的“霸王条款”,原本9月23号还叫“21点计划”,经内塔尼亚胡一顿操作,直接删了对以色列不利的“不袭击卡塔尔”条款,硬生生改成20点,还加了哈马斯去武装化的硬杠,连以色列撤军都没个靠谱的时间表,只说“分阶段撤”,还得保留大片“安全缓冲区”,说白了就是给以色列留了无限期赖着的借口。 特朗普10月3号在“真实社交”放狠话时,心里说不定也没底,毕竟这计划连沙特、埃及这些地区大国都不买账,八国外长联合声明只敢说“欢迎”,连“全力支持”都不敢提。 但他算准了哈马斯的软肋,加沙早就扛不住了,9月30号那天,以军光袭击加沙中部和南部就打死59人,其中20个还是去领人道主义援助的平民,这种碾压式打击持续下去,哈马斯就算想硬扛也没资本。 更别说加沙的物资早就断了档,人道主义援助全靠国际社会挤牙膏,再打下去,别说掌权,连生存都成问题。 所以哈马斯的回应堪称“以柔克刚”的典范:先接下“放人交尸让权”的框架,顺着特朗普给的台阶下,直接化解了“地狱般打击”的 immediate 威胁。 但这话里的水分比海绵还足,那句“满足交换的必要条件”就是藏在袖子里的刀,之前哈马斯就通过卡塔尔传过话,必须要以色列给明确的撤军时间表,还得保证停火后不搞“黎巴嫩式偷袭”,去年11月以黎停火后,以军照样空袭黎巴嫩,这亏哈马斯可不会再吃。 更别提“去武装化”这事儿,哈马斯早就放话这是“存亡问题”,真要卸了枪,跟待宰的羔羊没区别,这细节肯定要在后续谈判里死磕。 最妙的是“让权给技术官僚团队”这步棋,看似拱手让出加沙管理权,实则踩中了各方的痛点,特朗普的计划里本来就要求组建非政治性过渡机构,哈马斯直接接招,等于把“不配合”的帽子甩给了别人。 更巧的是,巴勒斯坦那边早就有现成的人选,前副总理穆斯塔法,这位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在世界银行干过的经济学家,跟美国官员熟得能称兄道弟,去年还被传是总理热门人选,典型的“不带枪的技术派”。 选他牵头的团队,既给了特朗普面子,又让以色列挑不出明显毛病,毕竟内塔尼亚胡一直反对法塔赫插手加沙,穆斯塔法这种“独立派”反而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选项。 这波操作还暗算了内塔尼亚胡一把,以色列总理本来打得一手好算盘:改计划时故意加硬条款,就是盼着哈马斯拒绝,这样既能继续军事打击,又能安抚国内极右翼势力。 结果哈马斯偏偏接了,这下内塔尼亚胡反而骑虎难下,要是真推进停火,极右翼盟友得跟他翻脸;要是反悔,美国那边没法交代,国际社会的骂声也得把他淹了。 特朗普怕是也没料到这出,他当主席的“和平委员会”连个执行机制都没有,真要谈细节,还得靠卡塔尔、埃及这些斡旋方,哈马斯等于把谈判主动权悄悄抢了回来。 说到底,哈马斯这不是投降,是“战术性弯腰”。就像之前巴以人质交换的老套路,2011年以色列能用1027名巴勒斯坦囚犯换一个士兵,这次哈马斯手里的扣押人员就是最大筹码,“先停火再谈细节”的说法,本质上是把“释放人员”从“前提条件”变成了“谈判筹码”。 更何况这计划本身漏洞比筛子还多,没提“两国方案”,没明确巴勒斯坦建国,国际社会根本不认可,哈马斯只要咬住“细节”不放,就能把这纸协议拖成拉锯战,既换来了喘息时间,又没真把自己卖了。
阵亡25000人后,哈马斯接受停火,以军惨败,特朗普成为最大赢家这一次,以色列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