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以色列宣布了 10月5日,以色列政坛炸开了锅——极右翼的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和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公开向内塔尼亚胡“宣战”,威胁要让政府垮台。这出“窝里斗”的导火索,正是总理准备与哈马斯进行的停火谈判。 斯莫特里赫领导的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核心选民是约旦河西岸的定居者。他们担心停火意味着冻结定居点建设,而本-格维尔的犹太力量党则靠加沙边境城镇的强硬派上位。 两人真正的恐惧是:一旦实现停火,内塔尼亚胡可能顺势推动提前大选,用"和平总理"形象争取中间选民,彻底边缘化极右势力。 更现实的利益牵扯在财政分配。斯莫特里赫掌控的财政部,每年向定居点投入14亿谢克尔补贴,若局势缓和,这笔钱可能被转用于民生项目。本-格维尔麾下的边防警察部队,战时预算暴增300%,停火后将面临编制缩减。这种"战争红利"的消失,触动了两人的政治命脉。 面临执政联盟崩盘风险,内塔尼亚胡启动"B计划"。10月5日深夜,他突访以色列核武库所在地迪莫纳,与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密谈3小时。这种象征性举动,既向极右翼展示强硬姿态,又为谈判增加筹码——暗示若政府垮台,地区安全将失控。 更精妙的是情报手段,摩萨德向媒体泄露了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的谈判底线:愿意接受为期18个月的停火。 这种"适度让步"的曝光,既安抚国内主和派,又给极右翼留下操作空间——本-格维尔随即宣称"恐怖分子在耍花招"。 特朗普政府的表态耐人寻味。白宫发言人仅表示"支持以色列安全决策",未如以往般施压停火。这种暧昧态度,源于2026年中期选举考量:福音派选民仍是共和党关键票仓,而他们坚定支持以色列强硬派。 停战谈判触及深层经济矛盾,以色列保险联合会数据显示,持续冲突使南部城市内蒂沃特房价暴跌40%,当地居民正是本-格维尔的核心支持者。但以色列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显示,动员30万预备役人员导致GDP损失2.3%,工商界迫切希望停火。 最棘手的是能源利益,以色列近海天然气田"利维坦"因冲突停产,每月损失1.7亿美元。但极右翼认为,若此时停火,哈马斯将宣称"逼退以色列钻探船",成为政治胜利。 被扣押人员家属成为关键变量。10月5日,上千名人质亲属冲击议会大厦,与极右翼支持者发生肢体冲突。民间组织"带他们回家"公布数据:又有3名老人质因医疗短缺死亡,使总死亡人数升至49人。 这种人道危机正在改变舆论,最大报纸《新消息报》民调显示,支持"有限停火换人质"的民众升至67%。但极右翼巧妙转移焦点,宣传"停火等于奖励恐怖分子",在社交媒体获得50万点赞。 埃及的调解遭遇新挑战。塞西政府发现,极右翼通过阿联酋渠道向哈马斯传递矛盾信息,试图破坏谈判。这种"影子外交"反映地区力量重组:沙特与伊朗和解后,阿联酋正争夺中东主导权,利用以色列内斗扩大影响力。 约旦的警觉更值得关注。阿卜杜拉国王紧急召见美国大使,要求防止冲突外溢。若以色列政府垮台,约旦河谷可能爆发新冲突,难民潮将首先冲击安曼。这种连锁反应,使停火谈判超越双边范畴。 当前危机与1995年拉宾遇刺案有相似逻辑。当时也是因奥斯陆协议引发右翼暴动,但差异在于:如今极右翼已从街头抗议升级为执政力量。本-格维尔办公室悬挂着刺杀拉宾的凶手巴格尔肖像,这种象征令人不寒而栗。 更危险的先例是2005年加沙撤离,当时沙龙政府强制撤离定居点,导致利库德集团分裂。如今内塔尼亚胡若妥协,可能重蹈覆辙。但若不妥协,人质死亡时钟仍在滴答作响。 以色列最高法院成为新战场。人权组织提交诉状,指控斯莫特里赫克扣加沙人道物资经费违法。但财政部长援引《反渗透法》,称援助可能被哈马斯截留。这种法律博弈,实则是为停火设置障碍。 更复杂的是国际法压力,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已启动调查,若以色列政府更迭,可能加速起诉程序。这种外部压力,反而强化了极右翼"抵抗国际阴谋"的叙事。 冲突持续使军火商获益。以色列航空航天工业公司股票今年上涨90%,其生产的"铁束"激光防御系统获美军订单。但长期冲突将耗尽国防预算,2025年军费已占GDP的5.8%,接近危险水平。 民意极化达历史峰值。特拉维夫大学调查显示,左右阵营"拒绝共处"比例升至45%。更可怕的是地理分割:中部城市居民72%支持停火,而边境地区83%主张继续作战。这种空间对立,可能引发国土撕裂。 最可能方案是"分阶段停火":先实现72小时人道暂停交换部分人质,同时冻结而非取消定居点建设。这种模糊处理,或可暂时维系联盟,但根本矛盾仍在累积。 当斯莫特里赫在财政部撕毁文件时,他撕裂的不仅是会议纪要,更是以色列的政治契约。这场极右翼"兵变"表面关乎停火谈判,实则是建国以来最深刻的身份危机:是要成为"军事堡垒"还是"正常国家"?答案将重塑中东格局。 这场“窝里斗”何时能消停?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阵亡25000人后,哈马斯接受停火,以军惨败,特朗普成为最大赢家这一次,以色列
【10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