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出这句追问,现场瞬间安静。三分钟后,掌声炸裂。 “1898年的条约里,到底写没写黄岩岛?” 这片沉默,据说持续了足足三分钟,然后才被掌声打破。这戏剧性的一幕,其实把黄岩岛争议的核心给点透了: 这压根不是一场简单的口水仗,而是一场关于证据的全面较量,法律白纸黑字、泛黄的历史地图、还有谁真正在那儿管事,这三样东西搅在了一起。 菲律宾现行的行政版图主要由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及其他约8个较大岛屿组成,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这一领土范围的基本轮廓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确定,但在历史上,这片群岛的政治格局却经历了长期的割据与纷争。 早在14世纪前后,现今菲律宾版图内就出现了众多割据王朝和小型城邦,如吕宋北部的伊洛卡诺邦、棉兰老南部的马吉纳扬王国等。 这些王国大多以沿海贸易和农业为生,互相之间存在联盟与战争,版图零散且缺乏统一管理。 可以说,在近代以前,菲律宾群岛从未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每个王朝都独立掌控自己的一方水土。 1565年之后,西班牙人逐步对群岛进行殖民,费迪南德·麦哲伦最初的航行只是开端,随后西班牙通过武力和条约逐步占领了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建立总督府,开始进行长期的殖民统治。 菲律宾从此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天主教也随之传入,西班牙文化、语言和行政体系对群岛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19世纪末,随着美国与西班牙在全球殖民地的争夺加剧,1898年爆发了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后,美国根据《巴黎条约》接管了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其中就包括整个菲律宾群岛。 这标志着菲律宾从西班牙殖民统治过渡到美国的殖民管理。 这事儿就很有意思了。黄岩岛在哪儿?东经117度多一点,明摆着,它就在那条法律红线的外面。 所以,当那位菲律宾学者在现场翻箱倒柜也找不到证据时,真不是他准备不足,而是那份奠定他国家疆域的法律文件里,根本就没这个地方。 第二个条约是在1900年签订的,被称为《华盛顿条约》,也就是美西之间关于菲律宾外围岛屿割让的补充协议。 之所以又签这个条约,是因为1898年的《巴黎条约》在划分菲律宾领土时,遗漏了一些外围岛屿,例如苏禄群岛、巴拉望附近的小岛等。 为了彻底解决领土归属问题,西班牙在战败后将这些遗漏的岛屿正式割让给美国。 条约中明确指出,菲律宾的西界仍然沿东经118度划定,而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等岛屿则不包括在内,这意味着即便是后来菲律宾仍在美国托管时期,部分南沙岛屿也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到了1933年,菲律宾方面曾尝试以地理位置接近为由,声称某些南沙岛屿属于菲律宾,但美国当局明确拒绝了这种主张,可见即便是殖民宗主国都不承认,菲律宾自身又如何有底气提出主权要求呢? 第三个条约则是1930年的美英条约,主要划定了菲律宾西北部巴拉望岛与当时英属北婆罗洲(现马来西亚沙巴州)之间的边界。 这份条约延续了前两份条约的框架,菲律宾的西界仍沿东经118度线划定,进一步固定了菲律宾的法定边界,也为后来的领土争议提供了历史依据。 当然,菲方也常说,黄岩岛离他们近啊,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算,应该在他们的经济区里。这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其实把顺序搞反了。 公约的核心是“陆地管海洋”,你得先有那块陆地的主权,才能谈周围的海洋权益,拿海洋权益倒推陆地主权,这在逻辑上就行不通。 说完法律,再看地图,地图这东西,得看是谁画的,什么时候画的,为啥画的,菲方拿出过一张1734年西班牙修士画的古地图,上面有个叫“帕拿库特”的地方。 但问题是,那是一张给航海家用的图,纯粹为了方便跑船,压根不具备官方主权的意义。 更有说服力的,反而是菲律宾自己的地图,从1947年到1997年,整整半个世纪,他们自己国家官方出版的地图,压根就没把黄岩岛画进去。 这种长时间的官方沉默,比什么都说明问题,反观中国这边,从元朝开始就有管辖记录,明清的地图上也标得明明白白,到了1947年更是向联合国报备了主权主张,当时全世界也没人站出来说不对。 最后,所有的纸上谈兵,都得落到现实中来,谁在真正地管理和使用这片地方?中国渔民世世代代都在那儿打鱼,这就是最鲜活的历史。 2012年那场对峙是个分水岭,当时菲律宾派船想抓我们的渔民,结果中国海警船赶到,双方僵持了两个月,最后是菲方船只撤了。 从那以后,实际控制的格局就变了,中国后来划定了领海基线,还搞了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行政管辖行为。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
“一句话把菲律宾学者问住:1898年条约里,黄岩岛到底写没写?”高志凯在菲律宾抛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05 21:52:51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