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说“鸡排哥”爆火后全家做鸡排是社会的悲哀,因为“鸡排哥”从事的是“没有任

唯爱琴海 2025-10-06 05:45:29

昨天有人说“鸡排哥”爆火后全家做鸡排是社会的悲哀,因为“鸡排哥”从事的是“没有任何杠杆的、纯粹出卖体力和时间的原始劳动。”抱怨他的收入是有上限的,而他在盛名之下去直播带货也许可以创造千万级的富贵机会。 今天又看到有人说“拉面哥”已经开始直播带货,并坦言“去大集上再去卖三块钱一碗的拉面是不可能的”,作者感叹“看来有钱了之后,质朴的精神也随之磨灭了!” 作为一个“网红级”的普通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人指责,有人赞同。因为社会早已为他写好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台词。 如果他坚守街头,继续那三块钱一碗的拉面或六块钱一份炸鸡排,人们会感叹:“看啊,这质朴的灵魂!这不变的初心!”仿佛他的价值,正源于那份符合人们想象的、安于底层的“本分”。 若他抓住流量风口,转型直播带货,同样的声音又会响起:“看吧,果然变了。质朴被金钱磨灭了。”语气里满是道德审判的失望,仿佛他的“人设崩塌”,辜负了看客们精心为他安排的“平凡圣人”角色。 从“鸡排哥”到“拉面哥”,无论怎么选,似乎都错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他们具体做了什么,而是我们为他们预设了怎样的“人生脚本”。 我们口口声声说劳动不分贵贱,却在潜意识里将“纯粹出卖体力和时间的原始劳动”视为一种“悲哀”;我们颂扬质朴,却又暗暗期待他们用一生的清贫来守护我们所需要的“精神图腾”。 其实,无论是“鸡排哥”继续坚守炸鸡排,还是“拉面哥”转型去带货,他们从事的依然是“劳动”。前者的价值被物理空间和体力极限牢牢锁死,后者的价值则在数字世界里被无限放大。 对于“鸡排哥”和“拉面哥”们而言,那突如其来的流量,那扇“能让猪起飞”的窗口,或许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许是唯一一次触摸到的真正“杠杆”。它能撬动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一个家庭几代人可能都无法实现的阶层跨越。这份选择的重量,远非旁观者轻飘飘的几句赞美或者批评所能衡量的。他们只是在突如其来的机遇面前,做了一个普通人最正常不过的选择,他们要努力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中的符号。

0 阅读:144
唯爱琴海

唯爱琴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