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 要知道,双脉冲发动机这东西,跟普通发动机不一样,相当于给导弹装了两段“独立油门”:第一段动力先把导弹推到200公里外的空域,等快接近目标时,第二段动力突然点火加速,敌机就算想甩干扰弹、做规避动作都来不及。 但这技术难就难在两点:一是两次点火之间的燃料得完全隔绝,不能有半点泄漏,不然第一次点火就把第二段燃料烧了;二是点火时机得精准到毫秒级,早了晚了都不行。中国科研团队用特殊陶瓷材料做了隔离层,又搞出自主研发的智能点火系统,硬生生把这两个难题都啃下来了,2010年就完成了全尺寸发动机试车。 可西方当年偏偏走了岔路,觉得冲压发动机能让导弹全程高速飞行,射程肯定更远。结果呢?冲压发动机得持续吸气才能工作,导弹体积做得跟电线杆子似的,F-35的弹舱根本塞不进去,只能挂在机翼下,一挂又破坏隐身性。 美国后来搞的AIM-260导弹,号称射程能到260公里,可测试的时候连歼-20的超音速靶机都追不上,末端速度比霹雳-15慢了一截。同时,现在西方想回头搞双脉冲也来不及了,美国雷声公司2025年还在为三脉冲发动机的二次点火失败头疼,中国这边都已经在琢磨四脉冲技术了,这差距跟人家开自动挡、你还在研究手动挡离合器咋踩似的,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 而且导弹光飞得远还不行,得能精准找到目标,这就靠雷达导引头了,可这又是西方的软肋。霹雳-15用的是氮化镓材料做的雷达,探测距离比西方用砷化镓的雷达翻了一倍,抗干扰能力还强三倍,关键是全球80%的镓金属产能,都攥在中国手里,西方就算拿到导弹残骸,想仿造都没原料。 更别说,中国的稀土提炼技术,比西方落后至少十年,他们炼出来的镓纯度,根本达不到雷达要求。中国某研究所生产氮化镓器件的良品率能超过95%,美国雷神公司的工厂还在为60%的良品率发愁,有时候一批芯片里一半都是残次品,成本直接飙到中国的五倍。 再就是,就算技术和材料都搞定了,能不能快速量产又是另一码事,这方面中国的工业化能力直接把西方按在地上摩擦。霹雳-15从实验室验证到批量生产只用了三年,美国的AIM-260研发了八年还没定型,为啥?因为中国有完全自主可控的导弹产业链,从发动机药柱的浇筑,到雷达芯片的封装,全流程都是自己人干,一个工厂就能搞定。 就说双脉冲发动机的耐高温隔离层,中国某工厂单件生产成本只有西方的五分之一,交货周期还能压缩到一周,今天下单下周就能提货。可西方呢?导弹部件得跨国采购,美国的发动机、欧洲的雷达、日本的芯片,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项目就得延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之前还吐槽:“我们不是在造导弹,是在搞国际物流,有时候一个密封圈缺货,就能让生产线停半个月。” 但最让西方破防的是实战检验,2025年印巴空战里,巴基斯坦战机根本没开自身雷达,全靠预警机指挥,就把霹雳-15打了出去,实现了“发射后不管”,这种模式直接改写了空战规则。更狠的是,霹雳-15的单发成本只有西方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打起来既好用又不贵。 再看美国的AIM-260,测试时打固定靶都得靠运气,遇到歼-20的电子干扰,直接就成了无头苍蝇,五角大楼自己都承认,这导弹要到2027年才能形成战斗力,可那时候中国的霹雳-17都该批量列装了,人家射程能到400公里,AIM-260连人家的尾气都追不上。这种差距,就像冷兵器时代的长矛手面对机关枪,根本没法打。 其实西方造不出霹雳-15,表面是技术问题,根子上是整个军工体系出了“慢性病”。他们过度依赖外包,产业链早就断成了碎片,一个零件得从好几个国家调;资本又只想着赚快钱,研发投入舍不得给,宁愿把钱花在做PPT上;还有政客瞎干预,今天要照顾这个选区的工厂,明天要满足那个军火商的利益,项目改来改去,最后成了四不像。可中国不一样,我们是“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双轮驱动,科研人员沉下心搞研发,工厂开足马力搞生产,国家几十年如一日盯着目标,不搞虚的。 现在再看霹雳-15,它不光是一款导弹,更像一把撕开西方军工“技术霸权”遮羞布的刀。西方以前总觉得自己技术最牛,可现在才发现,真正的军事优势,从来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是靠无数科研人员熬秃的头、无数工人流的汗,还有一个国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 说真的,西方要是还抱着老思路不放,别说追上霹雳-15,再过十年,可能连中国导弹的尾灯都看不见了。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
说一个对美国很残忍的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9架F22或许可以击落一架不带无人僚
【19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