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堂是最被低估的我军将领! 31年底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一下使中央红军增加了1.7万!并成立了红五军团! 董振堂将军之名,于我军历史意义非凡,有着沉甸甸的特殊分量。他所领导的宁都起义,堪称伟大壮举,真正改变了革命力量的对比,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1年末,董振堂、赵博生率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他们带来1.7万余名官兵,携两万多件武器、八部电台。对当时仅三万余人的中央红军来说,此次起义堪称一次质的飞跃。 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与红一、红三军团并称为中央红军三大主力,这次起义被称为“中国苏维埃革命中最伟大的士兵暴动”,其规模和历史意义甚至超过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宁都起义的成功绝非偶然。第二十六路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这支部队早在北伐时期就受到共产党人刘伯坚等人的政治影响,许多官兵对蒋介石排除异己、对日妥协的政策深感不满。 在地下党员赵博生、刘振亚等人的秘密策划下,利用蒋介石缉拿共产党员的紧急情报为契机,迅速组织了起义行动。毛主席对此评价极高,称“宁都起义的枪声,震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胆”。 红五军团成立后,面临着从旧军队向人民军队的转型。毛主席亲自指导军团改造工作,指示按照古田会议决议精神,建立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 董振堂彰显出超凡觉悟,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积攒的三千块银元悉数作为党费上交,更率先撕掉国民党军徽,以决绝姿态表明“把一切献给党”之坚定决心。 历经两月整训,这支军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它从往昔为军阀效命的旧军队,成功转型为一支坚定地为工农大众而英勇战斗的人民武装。 在长征中,红五军团承担了最危险的后卫任务,赢得了“铁流后卫”的美誉。在湘江战役中,他们以惨烈牺牲掩护中央纵队渡江;在金沙江阻击战中,他们死守九天九夜,为红军主力赢得渡江时间。 董振堂下令:“就是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没有命令绝不撤离”。这些战斗体现了红五军团极高的纪律性和牺牲精神。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卓越的将领在1937年1月的高台战役中壮烈牺牲。面对马家军的重兵围困,董振堂率3000余人与敌血战九昼夜,最终全军覆没。 他身中七弹牺牲,头颅被敌人悬挂示众,但至死未退一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董振堂的军事才能和历史贡献被严重低估了。论起义规模,他带来的1.7万人远超过朱德领导的800人和贺龙领导的7500人;论军事能力,他能在赣州战役中救出彭德怀的红三军团,让彭德怀自愧不如;论政治觉悟,他在张国焘分裂时坚决拥护中央,展现了坚定的党性原则。若他能活到1955年授衔,以他的资历和战功,很可能成为元帅人选。 今日回首董振堂与宁都起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远非一段简单的历史,而是熠熠生辉的精神。那是追求真理、铁心向党、敢于斗争、爱国爱民的革命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正如毛主席在延安题词所说:“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这种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素材来源:跨越80年的记忆|董振堂:踏上生命的远征 2025-09-02 14:31·纵览新闻
董振堂是最被低估的我军将领! 31年底董振堂赵博生领导的宁都起义,一下使中央红军
风城高山
2025-10-06 14:31:29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