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

掘密探索 2025-10-07 10:53:24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   霹雳-15最牛的地方,是它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玩意儿就像汽车分阶段加速,第一次点火把导弹推出去,第二次点火在快接近目标时再猛冲一把,既能飞得远,又能拐弯躲拦截。   中国团队搞了个蜂巢式药柱结构,再加上毫秒级点火控制,硬是把两次点火的时间差控制得死死的,导弹飞200公里外还能精准命中。   西方呢?觉得双脉冲太复杂,干脆转头搞冲压发动机,这发动机得让导弹全程高速飞,结果导弹又大又贵,实战里第二次点火还容易被拦截。   更搞笑的是,冲压发动机号称射程远,但霹雳-15的射程已经突破300公里了,美国AIM-260导弹搞了八年还没定型,射程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霹雳-15的“眼睛”是全球首款用氮化镓技术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这玩意儿能让雷达看得更远、抗干扰更强,但全球80%的镓金属产能都在中国手里,西方就算拿到导弹残骸,也会发现:   镓材料纯度要求高得离谱,西方稀土提炼技术比中国落后十年,氮化镓器件生产得 用特殊工艺,中国能低成本量产,西方企业做出来的良品率还不稳定,这就好比做菜,缺了关键调料——西方知道配方,但炒出来的菜就是没中国香。   霹雳-15从实验室验证到批量生产,只用了三年,美国AIM-260导弹呢?搞了八年还没定型,这差距咋来的?   这么说吧,中国是“需求倒推技术”,研发时就想好了战机弹舱能装多大、预警机体系怎么配合;西方是“技术找需求”,先搞出技术再找应用场景,结果AIM-120D等项目成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摆设。   现在中国开始试射程超400公里的霹雳-17了,西方还在为导弹尺寸和射程的平衡吵得不可开交,这代际差距,短期内根本追不上。   霹雳-15的成功,说白了就是工业化思维对资本化运作的碾压,西方军工企业被跨国采购、外包代工的产业链拖得死死的,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项目就得延期,中国呢?靠自主可控的工业体系,把技术突破和量产无缝衔接,想不快都难。 更坑的是,西方军工体系已经得了“技术依赖症”,冲压发动机、AIM-120导弹这些项目,全是为了追求单项技术而忽视实战需求,反观中国,霹雳-15从发动机的实战机动性,到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全是冲着“赢战争”去的。   这事儿给咱提了个醒:现代尖端武器的竞争,早就不拼单项技术了,拼的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全方位实力,西方要是想翻盘,必须打破“技术找需求”的怪圈,重新搞个以实战为导向的研发体系。   不然霹雳-15只是开头,未来的霹雳-17、霹雳-21,只会让这场技术比拼更悬殊。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

用户63xxx41

用户63xxx41

1
2025-10-07 17:17

冲压发动机也是我们和毛子领先,冲压发动机要液体燃料并不方便

猜你喜欢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