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的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陶荣华1961年出生在湖南省衡东县南湾乡茶旺村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候村里条件差,大家都靠种地过日子。他从小帮家里干活,砍柴放牛,身体练得结实。村里许多年轻人羡慕当兵的生活,他也一样,1979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准备。1980年1月,他顺利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5206部队64分队,从普通战士一步步干到班长。部队纪律严,他每天早起跑操,下午练战术,擦枪检查装备,从不偷懒。班长职责重,他带战士训练,强调团队配合,执行任务时总冲在前头。 1983年春节前夕,陶荣华回家探亲,和同村的李发英结了婚。两人从小认识,一起上学,长大后互相有好感。他在部队写信表白,两人就这样确定关系。婚礼简单,村里亲友聚一起吃顿饭,就算办了。李发英家里穷,没新衣服穿,但她满意这份感情。婚后他们在家住下,一起干农活,日子过得平淡温馨。可好景不长,才20天,部队急电来了,要他马上归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李发英没抱怨,帮他收拾行李,煮鸡蛋放包裹里。第二天他走了,她在家继续过日子,不久发现怀孕,写信告诉他,两人信里聊未来,憧憬孩子出生。 孩子快出生时,陶荣华已经上前线。他给孩子取名陶凯,意思是希望自己凯旋归来。1983年10月,儿子出生,李发英给孩子拍照片寄过去,可他没收到。1984年4月28日,在老山前线抢占高地战斗中,陶荣华带班冲锋,攻下多个敌点,俘敌7人。眼看胜利,突然中弹胸部,倒在离高地十几米处,牺牲时23岁。遗体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碑上刻名和照片。部队寄来通知,李发英接过纸条,手抖着坐门口一整个下午,没动弹。 丈夫没了,李发英才23岁,村里人议论她年轻该改嫁,亲戚也劝,说女人家难撑。公婆年纪大,公公陶纪焕,婆婆郭吉桂,儿子没了他们伤心。她拒绝所有劝说,坚持生下孩子,独自挑起家担。家里几亩地,她像男人一样下田,弯腰插秧,收稻挑担,双手磨出老茧。农闲时上山挖笋砍竹,卖钱补贴。儿子陶凯小时候体弱,常生病,一次半夜高烧,她背着孩子走十几里山路去诊所,路上摔跤膝盖流血,也爬起继续赶。类似事不少,她咬牙挺住,没让孩子缺吃少穿。 除了养孩子,李发英还照顾公婆。公公脾气不好,她忍着,按丈夫临走嘱托,好好侍奉。婆婆身体弱,她煮饭喂食,洗衣端水,从不嫌累。公公2004年突然病故,享年73岁,她料理后事,继续陪婆婆。婆婆后来中风瘫床,2012年起卧床不起,李发英更细心照顾,擦身喂饭,无微不至。婆婆2020年3月21日去世,91岁,临终拉她手说辛苦了。她就这样守着家,30多年没改嫁,用行动尽孝。 35年过去,2019年是陶荣华牺牲周年,陶凯决定陪母亲去云南麻栗坡陵园看父亲。这是李发英第一次远行,陵园在山坡,碑排整齐。她找到丈夫碑,扑过去擦照片,哭喊儿子养大了,让他看看。陶凯在一旁抹泪,她拉儿子介绍,说他长大成家了。这趟扫墓是她心愿,完成对丈夫报告。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
混沌于浮云
2025-10-07 23:49:49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