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没斗过美国? 说到底,苏联不是单纯败给了美国,实际上,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输给了中国。 关于苏联的解体,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还不就是美国搞垮的? 军备竞赛、太空大战、经济封锁,苏联最后扛不住了。 但真要把账算清楚,会发现,美国当然有一部分“功劳”,可真正让苏联战略平衡彻底失控的,是中国的转身。 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直接捅破了中苏关系的窗户纸,让苏联从此陷入两线承压的困境。 此前苏联还能集中精力在欧洲与美国对峙,此后却不得不将战略重心一分为二,在中苏边境摆开架势。 即便后来有军事分析指出,所谓“百万大军陈兵边境”是夸张说法,实际部署的四十六个师满编也仅三十多万人,但维持这支力量的成本足以让苏联头疼。 西伯利亚铁路是远东驻军的生命线,可这段铁路在贝加尔湖至阿穆尔河之间堪称“险路”,战时极可能被切断,而仅远东驻军每月就需要近百万吨石油,库页岛的产量只能满足四分之一,剩余都要靠这条铁路西运,民用物资运输还占去三成运力,军用补给因此常年紧张。 这种被牵制的状态持续了近二十年,相当于苏联给自己的经济装上了一个持续失血的阀门。 更致命的是,这场对抗彻底改写了全球战略格局。 中国放弃意识形态划线转而与美国修好,形成了全新的中美苏战略大三角,这可比美国单方面的施压狠多了。 苏联原本的计划是靠阵营优势压制美国,可中国这个阵营里的关键角色转身站到对立面,等于抽走了其意识形态阵营的半壁江山。 美国原本在越南泥潭里难以脱身,与中国改善关系后不仅体面撤军,还获得了牵制苏联的重要力量,苏联等于亲手为自己制造了“东西夹击”的困境,这种战略误判比丢几座城池损失更大。 苏联的经济短板在这种牵制下被无限放大。 俄罗斯经济学家后来算过一笔账,当时苏联七成工业产出都流向了军队,军费占GDP比例高达15-17%,而美国同期仅约6%。 这么高的军费开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中国方向的压力。 远东驻军的武器维护、人员补给、防御工事建设,每一项都是吞金兽。 更讽刺的是,苏联欧洲部分的部队全是精锐一类师,而远东部队近三分之二是三类师,满员率不足三成,有的甚至有官无兵,即便如此仍不敢削减规模,怕被中国抓住空隙,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操作彻底拖垮了经济平衡。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看似是对外扩张,实则与中国的战略压力直接相关,他们想通过控制阿富汗形成对中国的地缘包围,却没想到掉进了另一个陷阱。 这场战争被称为“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而中国在其中的间接作用不容忽视。 当时中美合作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让苏联陷入了类似美国越南战争的泥潭,十年战争消耗的军费进一步掏空了苏联国库。 此时苏联的经济已不堪重负,既要维持远东的军事存在,又要支撑阿富汗战场,还要跟美国搞军备竞赛,三条战线同时失血,就算是超级大国也扛不住。 中国的战略定力更让苏联的消耗战失去意义。 面对苏联的军事高压,中国没有硬拼,而是通过灵活外交和内部发展化解压力,反而让苏联陷入“不设防不行,设防更亏”的恶性循环。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终于扛不住了,不得不主动寻求缓和,答应了中国提出的“三大障碍”要求:从蒙古撤军、从阿富汗撤军、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这意味着苏联花了二十年建立的战略包围圈彻底瓦解,不仅丢了面子,更耗光了国力。 从蒙古撤军时,那些曾经耀武扬威的坦克和驻军灰溜溜地离开,等于宣告苏联在与中国的对峙中彻底认输。 苏联解体前,中国已经展现出明确的战略优势,当苏联还在为军费占比过高发愁时,中国已经开始转向经济建设,这种发展路径的差异更凸显了苏联的失败。 俄罗斯学者后来也承认,中美合作对苏联解体有贡献,而中国的角色显然更具决定性——美国只是在正面施压,中国却在侧面抽走了苏联的战略根基,让其陷入内外交困的死局。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15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