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英伟达、OpenAI、AMD的生态链同盟?谁是鲶鱼?

对于AI基础建设的投资是黄仁勋长远布局的一次开始,而且相应的循环投资模式,也几乎是构建了一个价值链“铁三角”稳固体。先是英伟达投资了OpenAI的1000亿美元,帮助这家头部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筹建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随后,OpenAI承诺在这些数据中心部署数百万块英伟达芯片,通过和甲骨文的合作加快了这种布局的推进。进而又和AMD开展合作,来完成另一种三角部署关系,进而降低对单一芯片公司的依赖。

OpenAI与AMD签署了合作协议,将配置价值数百亿美元的AMD芯片。其中,OpenAI可以获得购买约1.6亿股AMD股票的选择权,相当于约10%的股份。OpenAI将在多年内在多代硬件中部署6吉瓦的AMDInstinct图形处理单元(GPU)。它将在2026年下半年以1吉瓦的初始芯片推出拉开序幕。

此外,OpenAI还和甲骨文签署了一份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合同,根据协议,OpenAI将在未来五年内向甲骨文采购价值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算力服务,用于训练其下一代AI模型。甲骨文需提供高达4.5GW的数据中心容量和200万块英伟达GPU芯片,以支持OpenAI的算力需求。

甲骨文作为OpenAI、xAI和Meta等巨头的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其RPO数据被视为全球AI增长的风向标。AI模型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OpenAI的ChatGPT在2025年3月支持第三方插件后,用户量和计算负载激增,亟需底层算力支撑。

此外,英伟达正在提供购买其芯片的资金。帮助一些公司建立网站。AMD和博通作为供应商介入。这是一个紧密缠绕的循环经济,英伟达向数十家AI初创公司注资,扩大了市场,其中许多公司依靠英伟达的图形处理器来训练和运行它们的模型。

有意思的是,英伟达、OpenAI和甲骨文已经构成了一个三角循环体。在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中,甲骨文则斥资数十亿美元为这些设施购买英伟达芯片,英伟达在投资OpenAI之后,通过其他的基础投资的芯片需求,又赚回了一部分利润,而且,当构筑其强大的护城河之后,其他科技企业的产品要进入AI大算力市场就会变得异常困难,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垄断和排斥异己。

而且,最新消息显示,英伟达也开始参与埃隆·马斯克的xAI公司的股权融资,投资数十亿美元。其中有一个特殊目的载体(SPV)建构。这个SPV将被用于购买英伟达的处理器,而xAI会在未来五年出租这些芯片。

可以说,循环交易通常以初创公司之间的广告和交叉销售为中心,公司之间互相购买服务以抬高表面上的增长。如今的AI公司拥有有形的产品和客户,但它们的支出仍然跑到了变现之前。

有人担忧,OpenAI此前一直与英伟达联系紧密,随后又与AMD合作,会不会让AMD有能力在AI芯片领域与英伟达展开竞争。可以收,OpenAI显然不想在算力上受制于人,通过与各个芯片厂商的合作,OpenAI甚至在未来可能会成为AI芯片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让主流芯片能够与自家AI算法实现更好地深度协同。

对于AMD而言,AMD希望通过绑定OpenAI,在AI芯片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获得稳定的未来收入保障,并借助OpenAI的影响力证明其新款MI450芯片等产品的强大性能,吸引更多客户。

英伟达GPU原本占据OpenAI超95%的算力基座,此次OpenAI与AMD的合作意味着未来几年英伟达的这部分份额将被系统性蚕食。看似是多方博弈的戏码,其实背后蕴藏着AI算力生态的未来图景。

英伟达通过和OpenAI的合作,不断巩固自身AI龙头霸主的位置,通过绑定OpenAI,英伟达不仅能确保其GPU产品的持续销售,还能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占据先机。而对OpenAI来说,英伟达的投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既解决了自身算力扩张的资金难题,又为未来技术迭代提供了坚实后盾。这场合作,本质上是AI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绑定”,双方各取所需,共同推动AI技术的规模化落地。

而OpenAI与AMD的“联姻”彰显了OpenAI的一种潜在的担忧,就是担心过度依赖英伟达之后,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被动,因此才有了和AMD的“联姻”。众所周知,OpenAI高度依赖英伟达的GPU,而AMD的加入为其提供了替代方案,有助于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风险。

英伟达、OpenAI与AMD的犄角关系,其实内在逻辑是AI算力生态的共生与竞争的一种关系。三家公司共同推动AI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形成各自的护城河。可以说,OpenAI与AMD以及英伟达之间的合作,是一个以OpenAI为核心的新型“AI利益共同体”模式,通过资本、股权和算力在少数几家公司之间流转,筑牢相应的循环化经济利益体,进而筑牢各自的生态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