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民马春平实现生前夙愿,捐献器官让三人重生两人复明
石家庄市器官捐献志愿者已超4万,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按照石家庄市民马春平的生前遗愿,其器官将捐献给急需救治的患者。他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将帮助3名患者重获新生,一对眼角膜将为2人带去光明。此次捐献,让马春平成为河北省第924例、石家庄市第367例器官捐献者,也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近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内,张莉芳像过去无数个清晨一样,轻柔地为丈夫马春平擦拭身体,耳畔的家常话却带着难以言说的沉重——“老马,你放心地走,我会照顾好小外孙。”
这是她与丈夫最后的告别,却不是马春平生命的终点。按照马春平生前遗愿,他的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将捐献给急需救治的患者,一场跨越生死的生命接力就此拉开帷幕。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OPO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崔连超表示,马春平的一个肝脏、两个肾脏将帮助3名患者重获新生,一对眼角膜将为2人带去光明。
他总把“帮助别人”放在心上
马春平今年64岁,是石家庄人,曾经是石家庄轴承制造一线职工。熟悉马春平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热心肠”。二十几岁时,他在游泳池遇到有人溺水,来不及多想便纵身跃入水中,用尽全力将人托出水面。
2014年,他身患脑梗致半身偏瘫。然而,病痛未能击垮他的意志,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他坚持康复训练,一点点找回生活的力量。即便自己身处困境,马春平总把帮助别人放在心上。居委会了解到他的情况,多次送来米、油等慰问品,都被他婉言谢绝:“社区里还有生活困难的家庭,把这些留给他们吧。”这份质朴的善意,贯穿了他的一生。
两代人共赴“生命之约”
让张莉芳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马春平看到器官捐献的报道后,便认真地跟她提起:“要是我走了,能把有用的器官捐出去帮助别人,也是件好事。”2023年,在女儿张筱琨的帮助下,他正式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其实早在2017年,张筱琨就已经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只是从未跟父母提起此事。当父亲主动说起捐献意愿时,张筱琨并不觉得诧异:“父亲一直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患病后也不断鼓励身边的病友。他总想着怎么回馈社会,器官捐献对他来说,就是最踏实的方式。”
这份善意的传承,在张筱琨身上早有体现。在18岁生日当天,她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无偿献血,她说:“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种坦然的感觉,是父亲教给我的。”张筱琨记得,父亲的教育始终围绕“自主选择”:“他总是给我很大的选择空间,我的决定他都支持。”这份尊重与引导,让善意在两代人之间自然流淌。
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今年9月21日凌晨5时,马春平突发蛛网膜下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经抢救后,于9月24日18时25分被判定为脑死亡。遵循他的遗愿,张莉芳和女儿主动联系红十字会,忍痛捐献其器官。“算是帮助他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如果他能听到,应该会感觉到欣慰。”张莉芳表示。
9月28日上午,在2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器官捐献顺利完成,马春平成为河北省第924例、石家庄市第367例器官捐献者。他捐献的肝脏、双肾脏将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眼角膜将使眼疾患者重见光明。“虽然舍不得,但一想到他的生命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能让别人重新拥有健康,他肯定会高兴的。”张莉芳红着眼眶却语气坚定。
除了器官捐献,马春平还有一个生前心愿。“他早就跟我说过,等他走了,把骨灰撒到江河湖海里,那是他向往的自由。”张莉芳回忆起丈夫当时的眼神,满是温柔,“我当时就答应了他,后续我们将为他办理海葬,让他最后一次奔赴自己热爱的地方。”
石市已有4万余人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人体器官捐献,一边是悲恸欲绝时的人间大爱,一边是病痛煎熬中的绝处逢生。”石家庄市红十字会业务工作部部长、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翟璘说,2014年,石家庄市启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截至马春平捐献当天,石家庄市已实现公民逝世后无偿志愿捐献器官367例,捐献大器官1068个,直接挽救1026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捐献眼角膜460枚,使400余名患者重见光明,同时实现遗体捐献超过200例。
捐献者中,有工人、农民,也有公务员,有军人、教师,也有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两个月。他们或默默无闻,或颇有建树,都在自己生命的终点献出自己的器官、遗体,为他人延续了生命,为医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多一个人加入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行列,那些处于死亡边缘的患者,就多一份生的希望。”翟璘说,一直以来,石家庄市红十字会积极做好广泛、立体、全方位的宣传,着力提升器官捐献的知晓度和登记率,引导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目前已有4万余名志愿者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平台登记注册。
石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受器官捐献理念。2017年,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首次将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列入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明确红十字会应参与、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24年5月1日,《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颁布实施,其中明确规定红十字会依法参与、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工作,加强人体器官捐献组织网络、协调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为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人体器官捐献知识的普及,特别是《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的宣贯,此项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石家庄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第一个五年走过了0—100例的突破,第二个五年走过了100—300例的突破。石家庄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纪实被《中国红十字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专职协调员翟璘获评“2022年度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人间大爱善行,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生命伦理和社会公平,是国家医学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石家庄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石家庄市对人体器官捐献工作高度重视。市红十字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红十字会的有力指导下,在全市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依法、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近年来,石家庄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稳步推进,始终走在全省前列。(记者李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