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智能时代怎样培养人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专委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系列报道二

9月27日下午,以“人生·教育·责任——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主旨报告环节在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举办,来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中小学书记校长、干部教师代表近千人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副部长余清臣担任主旨报告环节主持人。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变量。据了解,本届学术年会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动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聚焦“智能时代全面的儿童发展观”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在整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多学科观点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和拓展以往的“儿童全面发展观”,建构促进儿童作为整全之人的儿童发展观,即教育学视角下“智能时代全面的儿童发展观”,引导现场中小学书记校长、干部教师从全面发展的视角思考为党育人的问题、从学业学习的视角思考为国育才的问题。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既让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实施成为可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科大讯飞副总裁、北京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周佳峰围绕“从共建到共生,数字技术重构育人生态”主题,分享了科大讯飞在基础教育领域致力于升级改造AI教学环境、打造懂教学更专业的教师AI教学伙伴和学生启发式AI学伴的探索与成果,呼吁各方携手加快形成“AI+教育”共同体,推动技术角色转变、教育模式重塑、风险防范与管理改进。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力抓手。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在主旨报告中强调,青少年科学教育在于形成全面的科学观,包括传授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弘扬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是让青少年持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聚焦“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武向平表示,科学教育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类课程一样,都是一种养成性教育,教会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搭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全方位和多视角的知识体系,培育适宜未来科技精英成长的土壤和环境。

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书记校长、干部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特殊潜质学生的识别与培养”主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督学褚宏启在主旨报告中,从观念认识、培养目标、识别方式、培养体系等方面指出了当前中小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缺点与问题,并结合国际教育现状,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宏观目标,聚焦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着力点,提出了推进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系列建议,在现场与会人员中引发热烈反响。

结合学校创校历程与发展实际,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教育集团总校长阮守华作“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行动”实践报告。据了解,作为北京市统筹建设、市区共管的“高起点、高品质、国际化、可持续”特色优质学校,自2022年9月启动办学以来,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基于“融+”课程理念,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守正创新”的教育立场为轴心,以学科基础课程群和跨学科融合课程为两翼,以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品牌课程群为支撑,构建起“两泽相丽、五育融合”的十二年一贯制培养课程体系,培养精神气质、学习智慧与创新素养兼备的时代新人。

据悉,会议期间,相关专家学者、中小学书记校长、干部教师围绕“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进行主题发言与交流分享,“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小学、初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平行会议的形式同时举办。

(文图/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