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认定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的通知》,江铃股份首席技师、冲压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刘辉成功入选,成为南昌市首位“大国工匠”人才。
荣誉的获得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坚持与努力的结果。刘辉用38年时间,一步步从普通钳工成长为“行业标杆”,更印证了南昌产业工人队伍在推动产业进步中的核心力量。
九月的南昌,暑气未消。在江铃股份冲压厂刘辉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刘辉正带领工作室成员围绕皮卡纵梁项目展开深入研究讨论。
“这纵梁是底盘关键件,又厚又重还呈S形U型,要减重就得用高强钢,但回弹难题一直‘卡脖子’。”面对工作室成员递过来的工艺图纸,刘辉语气坚定地说,“车企竞争这么激烈,咱们就得从工艺和模具优化下手。先彻底解决起皱回弹的问题,再想着怎么节省成本,这样才能帮厂里拿下主动权。”这就是刘辉日复一日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的日常。
扎根一线,以“守”筑牢匠心根基
成为“大国工匠”的第一步,是对岗位的极致坚守和对基础工艺的精益求精。
1987年,刚满18岁的刘辉从技校毕业,投身制造一线。面对冰冷的钢铁模具,他从最基础的锉削、打磨学起,别人下班后,他依然留在车间反复练习,直到手掌磨出厚茧,量具使用达到“闭眼能校准”的熟练度。
“模具钳工是‘在钢铁上绣花’,差一微米都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停摆。”刘辉把这句话牢记在心。38年来,他累计打磨调试模具超5000套,独创的“一测准”绝活让同行惊叹——无需借助测量工具,仅凭卡尺和手感,就能将模具配合精度控制在3微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有一次,车间引进新车型模具,按常规调试需7天,刘辉蹲在模具旁不断观察,用手反复抚摸金属纹理,以“刘辉模具调试法”将调试周期缩短至5天,保证了生产线提前投产。刘辉常说:“工匠的根在一线,离开生产车间,再精湛的技术也会生锈。”正是这份扎根一线的定力与坚守,为他后续的技术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攻坚创新,以“破”实现技术飞跃
若说“守”是匠心的根基,那么“破”则是刘辉从“技工”迈向“工匠”的关键一跃。
随着汽车产业向轻量化、高强度发展,“超高强度钢板模具成型”成为行业难题,那段时间,刘辉对着图纸分析数据,在机器旁反复试验不同温度、压力下钢板的成型效果,直到试验成功。这项试验不仅打破了技术壁垒,还让江铃每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在国家级大国工匠人才培育期间,刘辉又带着“模具自动化生产”的困惑走进清华大学课堂。面对院士提出的“数字化转型”课题,他与袁政海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结盟共建,共同研发《汽车轻量化铝板零件冲铆一体数字自动化培训基地项目》,将传统手工操作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让模具调试效率再提升20%。这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的能力,正是“大国工匠”的核心特质。
传帮带教,以“承”放大工匠价值
“‘大国工匠’不仅要自己技术精湛,更要让工匠精神传下去。”这是刘辉对“工匠”二字的深层理解,也是他从“个人出彩”到“群体发光”的第三重进阶。2019年,“刘辉技能大师/劳模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成立后,在工作室,他创新“师徒结对+项目攻坚”模式,让徒弟在实战中成长。徒弟龚斌回忆:“师傅教我们时,会把模具拆解成零件讲原理,还让我们动手操作,错了他不批评,而是一起分析原因。”如今,工作室已培养出122名高技能人才,共有206人次分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等荣誉称号,其中市级以上荣誉达120项,被誉为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和谐型、高素质、高技能的新时代产业技术工人团队。
与此同时,刘辉也越来越多地走向讲台,既是顶尖技师也是播撒匠心火种的讲师。他积极参与“大国工匠助企行”,在南昌市总工会组织的洪城劳模工匠宣讲活动中,他用“车间故事”代替“理论说教”,把技术攻坚、匠心传承讲进职工心里,让工匠精神在洪城大地生根发芽;他尤其喜欢走进职业院校,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一名普通技校生通过不懈奋斗成为“大国工匠”的故事,激励学生们以恒心为桨,以毅力为帆,努力学习,争当堪当大任的新时代技能人才。2023年35场、2024年46场、2025年前9月已完成36场……这一串数字,是他践行、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薪火相传、深入人心最有力的注脚。
“我的成长,诠释了南昌对产业工人的重视。”刘辉坦言,如今的南昌,越来越多青年技工像他当年一样,在政策支持下扎根一线、钻研技术。刘辉入选“大国工匠”,不仅为“南昌制造”树立了标杆,更点燃了全市百万产业工人的热情。
在南昌,还有无数个“刘辉”正在成长,他们以匠心为笔,在钢铁与火花间书写着“南昌制造”向“南昌智造”跨越的新篇章,源源不断地为英雄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工匠力量”。(洪观新闻记者黄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