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由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打造的12集大型航拍纪录片《气象万千瞰津朝》将于13日至25日每晚18:20在天津卫视频道播出。日前,该片主创团队召开分享会,总导演柳桐,摄影统筹、航拍摄影师陈欣等主创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纪录片拍摄的幕后故事。这部聚焦“十四五”以来天津发展巨变的作品,以“高空瞰全局、地面见温度”的空地联动模式,用8000分钟的超高清4K素材勾勒出天津河海相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大都市形象,为观众打开一扇全方位读懂新时代天津的“立体之窗”。
以天地双视角讲好天津发展故事
“我们既要直升云霄,共瞰山海城,展现天津的发展变迁,也要通过镜头把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拍出来。”总导演柳桐在分享会上阐释创作思路,“虽然是航拍,但我们不想拍成‘请您欣赏’式的风光片。为了让航拍内容告别传统模式,实现‘带着观众一起游’的沉浸式体验,从镜头设计到文案创作,我们都力求打造一次独特的空中旅程。”
该片总撰稿许琦表示,这种“沉浸式”也体现在文字表达中:“12集文稿凝聚着团队的心血,前期编导从选题到数据整合,筑牢‘叙事大厦’的地基。我的角色是‘接力创作’,用有画面感、感染力的语言激活城市温度,比如写天开园时,会用‘上下楼就是上下游’这样的表达,让观众不仅看到发展,更能感知城市与普通人的联结——不是在写天津,而是让天津用桥与路、人与记忆自己说话。”
为实现空地联动的拍摄效果,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组建了12支空、地摄制组。柳桐表示:“虽然是‘瞰’,但空地联动是我们这次拍摄的核心要素。航拍镜头从高空俯瞰海河蜿蜒的璀璨夜景、天津港巨轮穿梭的繁忙景象……用广阔视野展现城市发展的宏观格局;地面镜头深入红色场馆记录展陈细节,走进五大道捕捉小洋楼建筑风貌……以近景特写呈现城市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为让叙事更具质感,团队在拍摄细节上反复打磨。该片导演组成员、编导李佳说:“在天津樘院取景时,为凸显中式庭院的雅致,我们提前两次协调遮阳伞艺术化摆放,甚至细化餐桌上橙汁、西柚汁、猕猴桃汁的红黄绿三色搭配,呼应园内自然生机;在鼓楼敲钟场景拍摄中,团队为捕捉‘钟声悠扬、光影恰好’的几秒钟镜头,让演员反复调整动作,用极致细节诠释‘小而美、深而精’的创作追求。”
与时间、空域“赛跑”定格鲜活瞬间
“从4月立项到10月播出,我们始终在跟时间、天气、空域‘赛跑’。”该片摄影统筹、航拍摄影师陈欣回忆拍摄历程时坦言,空中拍摄需进行多方协调,摄制组常要“看天吃饭”。比如清晨3时准备设备,5时乘直升机起飞,7时前必须返航。团队曾多次在设备就位、地面团队布场后,因临时空域管制取消拍摄,甚至直升机半途接到返航指令。
陈欣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拍好民园广场游客的鲜活瞬间,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高空拍摄市民散步闲谈、孩童草坪嬉戏的镜头,“那些藏在镜头里的烟火气,正是我们想传递的城市温度。”
转场设计打造无缝沉浸式观感
“传统转场容易有断层感,我们用AI(人工智能)技术让场景衔接更自然。”该片后期统筹、剪辑程堃伟解析技术创新,“拍北疆博物院时,我们先呈现航拍的建筑外观,再通过AI技术模拟‘推开展厅高窗’效果,无缝衔接室内文物展柜画面,让观众从建筑全貌自然‘走进’展厅细节。”
从五大道的历史韵味到滨海新区的现代气息,从天津港的开放活力到天开园的创新动能,这部纪录片既是城市风景的生动定格,更是天津日新月异的时代印记,让观众透过镜头看见新时代天津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中绽放的独特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