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骇人听闻!”一位网友吐槽,读初二的侄子曾经成绩优异,这学期成绩骤降,班主任频繁反映他“心理有问题”,建议带去检查。而家人认为孩子只是叛逆期调皮,导致孩子与老师关系恶化,甚至恶作剧对抗。更严重的是,班主任拒绝让他参加考试,并表示下学期不希望他留在本班。现在陷入两难,既不敢过度反驳老师,又担心严厉批评会激化矛盾。 此事情曝光后,众多网友纷纷表示,叛逆期的孩子需要引导而非标签化,老师的用词和态度可能加剧对抗,家校应多沟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这事情属实,周少觉得这件事的关键是,不能一上来就给孩子贴“心理有问题”的标签。初二是叛逆期,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情绪波动、同学关系等原因出现行为变化,这很常见。 标签化只会让孩子觉得被否定,于是用恶作剧来反抗,形成恶性循环。老师和家长应该先沟通,了解孩子成绩下降的具体原因,再想办法引导。比如,调整学习方法、减轻压力、多给积极反馈,而不是直接排斥或放弃。 学校的责任是教育每一个学生,而不是把“难管”的孩子推出去。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用耐心和理解帮孩子度过这个阶段。 大家觉得,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更好地配合呢?#寻美三湘# #长沙新朋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