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中国人进首都要办证!”10月7日,安徽一女子在放假前开车去北京,可两天时间下来,竟然收到了6条违章信息,她自己也不理解,为什么走哪都被拍,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因为自己没办进京证。网友:她要不说我也不知道 (信源:法治进行时——安徽女子没办进京证,两天被拍6次违章) 国庆假期的北京秋日正浓,安徽自驾来京的李女士刚在颐和园拍完美照,手机突然接连震动。六条违章短信密集弹出,清一色标注 “违反禁令标志指示行驶”,每条罚款 100 元、记 3 分 ——18 分的扣分总额直接让驾照 “爆表”,600 元罚款更是给满心欢喜的旅行浇了盆冷水。 握着方向盘的她满脸错愕,自己全程跟着导航走,既没闯红灯也没超速,怎么就成了 “违章大户”? 直到在酒店前台吐槽时,服务员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您是不是没办进京证?”这个被李女士彻底忽略的证件,正是这场罚单风波的核心。 从安徽出发前,她反复核对过游玩攻略、订好了景区门票,却唯独漏了查询北京对外地车辆的管理规则,这份 “想当然” 让她刚落地就栽了跟头。 更让她崩溃的是处罚的 “密集程度”。原来北京对未办进京证的外地车有明确的叠加处罚机制:进入六环路以内区域后,首次违章记录生成,若 4 小时内未驶出禁行区域,会被认定为新的违法行为,一天内最多可累计 6 次处罚。 李女士两天 6 条违章的记录,恰好印证了这一规则的刚性 —— 她驾驶的外地车在五环内持续行驶,每过一段时间就触发一次抓拍,最终酿成 “驾照满分” 的后果。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瞬间分成三大阵营,争论焦点直指 “规矩太严” 还是 “自身大意”。 吐槽派网友的共鸣最强烈,有人分享类似经历:“去年第一次进京,刚进六环就被拍,半天收 3 条违章,导航只喊限行却不提要办证”;还有人吐槽细节苛刻:“车停小区没动都被拍,这哪是限行,简直是处处埋雷”。 较真派则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关键:“办进京证又不花钱,‘北京交警’APP 十分钟就能搞定,出发前花五分钟查攻略也不会踩坑”。 不少老司机补充说明,进京证政策已实施多年,一年可办 12 次、每次有效期 7 天,累计 84 天的使用时长完全能满足旅游需求,“政策已经够人性化,怪只怪自己太粗心”。 建议派观点更理性,认为双方均有改进空间。有网友提议,高速入口和进京路口增设醒目提示牌,称仅靠短信提醒易被当垃圾信息;还有人建议优化线上办理流程,在 APP首页增“外地车必看”弹窗,让规则更易见。三种声音碰撞,使这场个人遭遇演变为对城市管理与游客责任的公共讨论。 但争议归争议,处罚法律依据明确。而这项政策出台是超大城市治理必然选择,北京常住人口超两千万,机动车保有量常年超600万辆,外地车涌入加剧路网压力,尾气排放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成效,进京证制度是平衡交通秩序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仅 2024 年国庆期间,北京交管部门就查处未办进京证违法行为超 3 万起,其中近八成当事人和李女士一样,称 “不知道需要办证”。 更令人揪心的是,还有隐藏红线等着粗心司机:同一车辆若一个自然年内 5 次以上未办进京证进入六环内,会被注销驾驶证最高准驾车型资格,想恢复就得重新考试。 好在李女士后续处理顺利。在酒店前台指导下,她顺利的完成进京证补办。虽已产生的罚款和扣分无法撤销,但避免了后续行程添新违章。看着生效的电子进京证,她苦笑着说:“这600块钱买了个终身难忘的教训”。 如今李女士的北京之行已恢复顺畅,她在朋友圈更新了故宫的照片,配文提醒亲友:“进京前先办‘电子通行证’,比带身份证还重要”。这句感慨戳中了无数人的心声 —— 一场舒心的旅行,既需要欣赏风景的心情,更需要尊重规则的细心。 那些被忽略的 “小事”,往往藏着影响旅途的 “大事”,而提前做好功课,才是避开所有坑的最好办法。下次再有人问 “自驾进京要带啥”,答案或许很简单:攻略之外,别忘了那张小小的进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