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大反转!国民党主席选举终局:郑丽文领跑还是郝龙斌逆袭? 三次败选、年轻票流失、两岸立场模糊,国民党早已在“输怕了”的焦虑中挣扎。距离10月18日投票仅剩数日,这场关乎蓝营命运的选举,谁能真正扛起翻盘大旗? 郑丽文一度是最大热门。 蓝营这些年接连失利,党内人心浮动,这次主席选举本该是翻身机会,却因民调反复拉锯,郑丽文一度遥遥领先,郝龙斌紧咬不放。距离10月18日投票只剩几天,黑函攻击、派系角力层出不穷,谁能笑到最后?这不只是人选之争,更是国民党能否重振旗鼓的关键一役,悬念直至开票方休。 国民党近年来遭遇三次重大选举挫败,2020年总统大选丢掉执政权,蔡英文以817万票高票连任,蓝营仅得554万票,差距拉大到历史新高。 2022年地方选举虽守住部分县市,但台北、高雄等核心据点失守,侯友宜虽在新北胜出,却难掩整体颓势。 2024年总统大选更惨,赖清德以558万票当选,侯友宜止步369万票,立法院席次也未能过半,国民党仅得52席,远低于绿营的51席加上民众党的8席。 这些败选积累的压力,让党内从上到下陷入持久焦虑,基层党员常在会议中直言,党务机制老化,难以适应时代变迁。年轻票源流失尤为严重,20至30岁世代占比从过去两成降到一成以下,他们多半觉得国民党政策脱离生活,社群媒体上蓝营账号互动率低迷。 两岸立场表述模糊,更是痛点,党内辩论常因九二共识解读分歧而僵持,地方宣讲时路人质疑声不断,导致支持率在年轻人中徘徊在15%以下。 这些问题交织,国民党像一艘漏水的船,急需新舵手稳住航向,这次主席补选承载了太多期望,却也暴露派系拉锯的顽疾。 国民党主席选举定于2025年10月18日举行,全党33万党员将决定未来领袖,三位主要候选人郑丽文、郝龙斌、罗智强各有侧重。 郑丽文作为前立委,以直率作风著称,她强调战斗性领导,承诺改革党务,吸引对变革不满的党内声音。 郝龙斌,前台北市长,定位中立整合,借父亲郝柏村渊源拉拢军系,承诺协调派系,避免内耗。 罗智强,前台北市议员,靠媒体曝光率高,但支持基础较窄,更多扮演搅局角色。 选举规则采用单一选区两票制,每位党员投两票给不同候选人,确保票源分散。 起初,郑丽文声势如虹,早前一份党内抽样显示她支持率达44.5%,远超罗智强的26.6%和郝龙斌的更低数字。 这得益于马英九等八位重量级人物站台,以及她在退役军人中的号召力。 郝龙斌则稳扎稳打,拉赵少康资源,锁定本土和地方派系票源。 选举进入白热,民调成为焦点,蓝营命运系于此一役。 民调数字反复无常,郑丽文一度领跑,却因争议滑落谷底,又迅速反弹。 9月底,一份全党员调查显示她以30%支持度大幅领先,郝龙斌17.4%,罗智强16.3%。 这比早期44.5%的高峰低了些,但仍稳居首位,尤其在军系和新生代中占优。 郝龙斌虽落后,却在本土派中拉近差距,承诺整合机制获地方首长认可。 转折源于郑丽文卷入亲日言论风波,媒体报道她在论坛上强调经济合作,却被解读为两岸立场模糊,支持率从30%跌至26.5%,深蓝好感度降幅明显。 郝龙斌趁机推进,10月初最新抽样中,他爬升至29%,军系5万至7万票部分转向。 罗智强的一成六票源,可能引发弃保效应,支持者多流向郑丽文。 自主党员占比升至三成,他们以能否重返执政为标杆,审视每位候选人。 这些波动反映蓝营内部张力,民调不再是静态数字,而是动态博弈。 黑函攻击加剧选举紧张,郝龙斌10月7日发长文,指外部势力砸亿元抹黑他,矛头暗指郑丽文阵营。 郑丽文次日回应,不主动对号入座,强调专注政见。 类似事件频传,罗智强也卷入,党内群组转发攻击帖,派系对立表面化。 郝龙斌澄清与现任主席朱立伦无密室交易,批党内贴标签有害团结。 郑丽文低调视领先为鞭策,继续走访基层。 网络声量中,郑丽文双冠王,郝龙斌转粉率第三。 辩论会上,郝龙斌邀两人任副主席,推团结方案,但两岸政策分歧凸显,郑丽文重经济优先,郝龙斌求平衡。 这些攻防,暴露国民党旧疾,败选阴影挥之不去。 关键变量在于军系票和自主党员动向,军系5万至7万票尚未定局,郝龙斌凭40位退役将军支持,锁定部分。 郑丽文虽失势头,但黄复兴党部聚会仍获点头。 自主党员三成三万,以2026地方选举为检验,倾向能整合资源的候选人。 罗智强效应放大,弃保郑的呼声高涨。 整体看,这场选举超脱人选,是改革派与稳定派的路线对决,郑丽文的破局冲劲对郝龙斌的守成稳健。 国民党沉疴已久,年轻流失和两岸模糊需实招化解,谁上位能否治本,考验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