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美国商界“老江湖”卡梅隆·约翰逊把话挑明:只要中国真对抗生素、肝素这类原料“踩刹车”,美国药柜就得在几周内唱空城计。这话不是街边小报吓人,是10月10日彭博社拿到的BIO内部纪要,标题直译就是“中国若限制出口,美国药品数周内吃紧”。 纪要里写得很细:头孢曲松钠、肝素钠,一旦清关时间拉长,医院第四周就得给药房发“省着用”通知。2022年3月中国疫情那会儿,头孢曲松钠出口节奏慢了两周,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就把这药划进“红线”,库存只剩约3周,医生开药得先申请。 为啥一点小延迟就闹心慌?美国自己算过账:2018年想给青霉素搬回家,Jefferies当时给辉瑞测算,自产成本直接翻一倍,医保不买账,患者得骂娘。于是大家继续把罐子放在山东、江苏,菌种、化工配套全在一条街上,想搬也搬不走。美国化学委员会9月白纸黑字:重建同等规模得砸200–250亿美元,还得等6–8年,环保批文先排3年队。 更扎心的是肝素,全球七成粗品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小肠加工厂,美国上哪去找那么多猪小肠?10月9日,中国海关总署悄悄把青霉素、头孢、培南、肝素四类原料的口岸抽批比例从5%提到20%,文件号署监函〔2025〕792号,官网可查。平均清关时间从12天拉到28天,美国药厂得把安全库存从90天加到180天,每家得多垫3亿多美元现金。 生物药这边也一样。10月8日《自然》网站爆料,美国Caribou、Intellia做基因编辑,一半以上的向导RNA靠中国苏州的金唯智合成,7天交货,价格比本土便宜四成。中国要是把gRNA列入“高风险生物材料”,几十条在研管线就得排队等货,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当天跌4.7%,年内涨幅全吐回去。 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10月9日回得客气:“中方愿与各方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但同一天肝素钠出口基准价上调10.8%,中国医保商会周报写得明明白白:环保、能耗、人工都在涨,价格跟着走。美国药企只能干瞪眼,毕竟离开这条供应链,要么高价找替代,要么直接停产。 在我看来,约翰逊嘴里喊“脱钩”,手里却忙着让药厂囤货。贸易战打到第五年,美国才发现对面卖的不只是衬衫,还有救命药。再演下去,华盛顿的政客得先学会用山东口音喊“救命”。 你家药柜要是常备降压药、抗凝药,不妨看看包装上的“API source”,十有八九写着“Made in China”。评论区说说,你觉得下一轮议价,谁会先眨眼? 信息来源 新华社 2025-10-11《商务部:中方将继续维护全球医药供应链稳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0《海关总署加强四大类原料药出口监测》 《自然》网站 2025-10-08《CRISPR firms rethink China reliance amid export che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