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886年,浙江一尼姑还俗后,嫁给了比自己大22岁的富商。婚后第二年,她生下了一

1886年,浙江一尼姑还俗后,嫁给了比自己大22岁的富商。婚后第二年,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老蒋。 王采玉这人,生在1864年浙江奉化葛竹村一个有点底子的书香门第。父亲王有则是当地地主,家里藏书不少,她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认字,聪明伶俐,手艺也棒,女红活儿做得特别细致。家里条件本该让她平平稳稳过日子,可19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家道就败了。她为了帮衬家里,嫁到邻村曹家田的竺家,那丈夫竺绍宏年纪不大,婚后没多久她生了个儿子,结果孩子没满月就没了。紧接着,竺绍宏染上霍乱,拉肚子拉得脱了形,很快就撒手人寰。婆家那边一看这情况,就把锅全甩给她,说她克夫克子,硬是把她赶出门。说起来,这年头女人命苦,她一个寡妇带着点家当,孤零零的,只能回娘家凑合。日子越过越紧巴,她咬牙在家里缝缝补补,勉强维持。可村里闲话多,压力大,她就想找个清静地方待着,于是去了金竹庵,当了带发尼姑。庵里日子清苦,她每天念经干活,起码不挨饿受冻。这段出家时间不长,就两年多,但让她喘了口气,也让她想明白不少事儿。 转眼到1886年,王采玉23岁了。堂兄王贤东在溪口玉泰盐铺当伙计,那铺子老板蒋肇聪刚好连丧两房媳妇,四十五岁的人了,一个人守着生意,挺落寞的。王贤东看在眼里,心想自家堂妹王采玉也孤身一人,何不撮合撮合。他去庵里一说,王采玉琢磨了几天,觉得蒋肇聪人靠谱,盐铺也稳当,就答应了。这门亲事搁现在可能觉得怪,但那时候寡妇再嫁挺常见,尤其是能过上好日子的。她脱了僧袍,简单办了婚事,进了蒋家门。蒋肇聪这人宽厚,对她体贴入微,俩人虽岁数差22岁,但处得和和气气。盐铺生意红火,她上手快,帮着记账管事儿,家里渐渐热闹起来。蒋家本有长子蒋介卿,从前头媳妇那儿来的,王采玉进门后也没闹矛盾,大家各过各的。 婚后第二年,1887年10月31日,王采玉生下了儿子,取名蒋瑞元,小名铁桶,后来改成蒋介石。这孩子出生时,蒋家正值秋收,盐铺堆满麻袋,家里添丁进口,蒋肇聪乐得合不拢嘴。王采玉身子骨硬朗,很快就下地帮忙,边带孩子边操持家务。蒋介石小时候调皮,爱在河边玩水,她得盯着点儿,免得出岔子。蒋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她还抽空接济娘家,送点米面过去。蒋肇聪对她好,从不让她吃亏,俩人虽没大富大贵,但小日子稳稳的。蒋介石三岁多时,她就开始教他认字,家里请了先生,督促他念四书五经。说实话,这时候谁也没想到,这小子日后会搅动风云,王采玉就一心想让他出人头地,摆脱穷苦命。 这段婚姻没持续多久,1895年蒋肇聪染上疫病,高烧不退,拉肚子拉得人脱相,很快就走了。那年他54岁,王采玉才31岁,留下她和几个孩子。蒋介卿那时候19岁,已经长大,他仗着是长子,卷走了大部分家产,只给王采玉留了三间破屋和点零碎东西。蒋介卿这人后来败家,盐铺败光了不说,还欠一屁股债,但王采玉没跟他争,带着蒋介石、长女蒋瑞莲、次子蒋瑞青和小女儿蒋瑞菊挤在小屋里过。没两年,小女儿蒋瑞菊不到几个月就病没了,次子蒋瑞青三岁时也跟着走了,只剩蒋介石和蒋瑞莲。王采玉这下真成寡妇了,家里穷得叮当响,她卖了耳环手镯,换点银子供蒋介石上学。蒋介石那时候八岁,她亲自给他缝书袋,塞点干粮,让他去学堂。村里人看她这样,都说她命硬,但她从不抱怨,就闷头干活。 蒋介石长大后,剪了辫子闹革命,那时候亲友都劝王采玉别管,她倒好,摇头说随他去,还拆了嫁妆箱子,卖绸缎换钱,让他去日本留学。蒋介石走前,她拉着他的手,叮嘱多读书,别忘本。王采玉这辈子信佛,但对儿子要求严,从不手软。她知道时代变了,儿子得有出息,才能翻身。蒋介石后来回忆,说母亲管教让他吃苦,但也让他有骨气。王采玉不识多少字,但她用实际行动教儿子啥叫坚韧。村里人议论她,说她把儿子惯成独裁,但她就是想让他争气,过上好日子。 王采玉的日子到1921年就到头了,那年6月14日,她58岁,心脏病发作,躺在溪口镇的床上,喘不过气来,就这么去了。临走前,她拉着蒋介石的手,说别跟蒋肇聪合葬,她这辈子有自己的主意。蒋介石听了,遵从了她的遗愿,把她葬在山间小坡上。后来蒋介石掌权,墓地修了好几回,孙中山还题了“蒋母之墓”。王采玉这人,一生坎坷,从寡妇到尼姑,再到盐商媳妇,最后成寡母拉扯儿子,她没啥大志向,就想一家人和和气气。可命运总爱捉弄人,她的儿子成了历史人物,她也跟着进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