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智能与未来》
(丹)拉斯·特维德等著
钱美君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9月出版
当我们在谈论“超智能”时,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呢?是算法的精妙,数据的浩瀚,还是某种超越人类认知极限的存在?《超智能与未来》这部著作以其冷峻的笔触和炽热的思考,将我们带入这个时代的核心命题——在技术似乎无所不能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位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本书开篇便直面当下社会对人工智能的集体迷思,以及那种将算法奉若神明的技术崇拜心理。作者以深刻的洞察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数据主义笼罩的时代,人类的喜怒哀乐被简化为表情包上的像素点,思想的深度被压缩成关键词的堆砌,就连最私密的情感体验也被量化成可分析的参数。但这种数据异化过程并非偶然,而是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共谋的必然结果。
作者对智能这一概念进行了彻底的祛魅。在主流叙事将人工智能的“智能”几乎等同于人类智能的语境下,作者却清醒地指出,当前所有的人工智能系统,本质上都是统计模型的优化器。它们能够发现相关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去理解因果关系;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模式,却无法体验语言背后的生命质感。当AlphaGo在棋盘上战胜人类冠军时,它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胜利的喜悦,也不知道围棋作为东方智慧载体的文化意义。这种本质上的差异,不是技术暂时的不完善,而是技术与人类情感的根本性界限。
在更进一步的伦理探讨层面,作者超越了常见的AI威胁论或技术乐观主义的二元对立,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传统伦理学建立在人类主体性的前提之上,而当面对没有意识、没有欲望、没有生命体验的人工智能时,我们既有的伦理学框架将会显得捉襟见肘。比如,在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的道德困境中,公众期待的是技术能够做出道德决策。但是,这种期待本身就可能是一个伪命题,将道德责任转嫁给算法的行为,恰恰反映了人类主体在道德抉择上的退却。人类真正需要的不是完美的道德算法,而是作为责任主体直面技术后果的勇气。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批评算法强化了社会歧视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指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将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过度简化为技术问题的思维惰性。当教育、司法、医疗等关乎人类福祉的领域都被委托给算法进行分析决策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逃避这些领域固有的价值冲突和利益权衡。
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对慢智能的倡导。在算力竞赛日益激烈的今天,提出慢智能无疑具有反潮流的勇气。这不是要开技术发展的倒车,而是要在效率至上的技术逻辑中,重新引入人类的反思空间和判断时间。正如书中那个精妙的比喻:当机器思考的速度超过人类百万倍时,人类唯一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就是能够停下来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的能力。
对于未来发展路径的预判,本书构建了清晰的“三阶段论”,为读者绘制了可感知的生存地图。在2025年至2027年的人机协作初期,AI将成为高级工具,设计师可借助其生成初稿、专注优化设计效果,教师能利用其批改作业、深耕教学创新;在2028年至2030年的智能集群爆发期,医院中的诊断、手术、护理AI将形成协作网络,具备“专业+AI”跨域能力的人才将成为稀缺资源;在2030年后的寰宇融合时代,脑机接口与医疗AI将深度赋能人类,创造力与共情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这种阶段性划分并非空想,大学开设的“专业+AI”课程,以及科技公司对“懂人型人才”的重视,都在印证这一趋势的到来。
全书的最后一章,或许是本书最具价值的部分。在这一章,作者实现了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从单纯技术批判走向人文重建,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法。作者提出了“有根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这一创新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技术的演进必须深深扎根于人类特定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中。在欧洲,这可能意味着对个人隐私和数据主权的严格保护;在东亚,这或许体现为对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的重视;在非洲,这可能意味着更加关注技术如何服务于社区的共同发展。这种“有根性”,正是抵御技术全球主义同质化浪潮的有力思想武器。
纵观全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那种冷静而深沉的叙事风格。作者既不陷入技术乌托邦的狂热,也不堕入反技术主义的悲观,而是在充分认识到技术变革不可逆转的前提下,坚持对人类价值和尊严的捍卫。这本书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思考未来的坐标体系:横轴是技术的发展轨迹,纵轴是人文价值的坚守,而Z轴则是作为思考者的自我认知。在这个坐标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当机器能够创作诗歌、谱写音乐、甚至生成哲学思考时,人类的独特性究竟何在?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在于我们能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在于我们能够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在于我们明知理想的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些看似低效甚至非理性的特质,恰恰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当然,本书的某些推论带有鲜明的哲学思辨色彩。比如,关于宇宙终将清醒并形成自我意识的猜想,确实缺乏实证支撑,显得过于乐观。但是,这种大胆构想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将迫使我们跳出眼前的技术焦虑,站在文明演进的高度思考未来。在这个被碎片化信息裹挟的时代,这样一部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亟需的认知框架。
作者给我们最珍贵的馈赠,不是一份具体的生存指南,而是一种认知视角的升级。当我们认识到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产物,当我们明晰人类的核心思想价值所在,就能在技术浪潮的冲击下保持定力。毕竟,从氢原子到智人,从算盘到AI,地球的演进历史证明:真正的进化从来不是对抗变化,而是与变化共生。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最深刻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