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传》
(美)珍妮特·洛尔著
杨天南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出版
1962年,在洛杉矶一家律师事务所里,查理·芒格正在为客户处理一桩复杂的并购案。作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他本可以安心享受法律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但就在这一年,他做了一个让同事们觉得“疯狂”的决定:离开律师事务所,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
30多年后,美国资深财经记者珍妮特·洛尔开始追踪这个决定背后的故事。但这个选题让她遇到了真正的挑战,这位投资界最神秘的人物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
经过反复沟通和耐心等待,洛尔终于获得了芒格及其家人的信任。从1997年到2000年的3年时间里,她进行了44次深度访谈,对象包括芒格本人、家庭成员以及33位业界相关人士。在《芒格传》中,洛尔探寻一个核心问题:一个普通的律师,何以突破职业局限,成为参与创造51年19.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一奇迹的投资大师的?
答案出乎意料。洛尔发现,支撑芒格投资成功的,竟然不是什么深奥的金融理论,而是法学院里学到的逻辑推理思维,以及在律师工作中磨炼出的分析习惯。洛尔用3年时间还原的这个转变过程,让人们首次意识到一个事实:有时候,最有效的投资智慧,恰恰来自看似与投资无关的专业训练。
当律师思维遇上投资天赋
洛尔发现要理解芒格的投资成功,必须先回到起点,回到芒格充满挫折的人生前半段。在35岁遇到巴菲特之前,芒格的人生满是坎坷:他不仅参加过二战,还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变得穷困潦倒,甚至承受了丧子之痛。
然而,这些艰难岁月反而成为他性格塑造的“磨刀石”。一位密友的回忆特别触动人心:“那些痛苦的经历让查理变得异常冷静。他学会了把情感和判断分开,把个人悲剧转化为思维优势。”这种能力在他日后的投资生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转折点出现在芒格遇到第二任妻子之后。有了稳定的家庭生活,芒格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律师事务所之外的机会。他参与了国际收割机公司和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业务。这些法律工作不仅让他积累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敏锐的商业嗅觉。
20世纪50年代末,芒格开始涉足股票投资。一家小型变压器公司成为他的第一个正式投资合作项目。芒格曾为这家公司提供法律服务,公司创始人后来成为他的投资合伙人。
但这次股票投资的经历并不愉快。这家公司因为盲目并购一家仪器公司而陷入困境,最后只能通过裁员和收缩业务来挽回局面。虽然最终获得了可观回报,但芒格对这个过程深感不满。
这次教训让芒格开始重新思考投资的本质。他意识到,仅仅图便宜去购买注定会破产的公司“没什么太大意思”,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质量。通过这些早期实践,芒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商业判断标准:“好企业会一个又一个地做出容易的决策,而坏企业则会一次又一次地带来令人痛苦的决策。”
1962年,芒格与他人合伙成立惠勒-芒格投资公司,正式进入投资领域。同一年,巴菲特也买进了位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3年后的1965年,芒格彻底离开了律师事务所,全身心投入投资事业。这家投资公司的档案显示,在存续的14年间,年均复合收益率达到24.3%,远超同期道琼斯指数的6.4%。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1973年至1974年的股市危机,让芒格的投资公司损失惨重,但他在危机中展现出的冷静和坚持,最终为他赢得了巴菲特的深度信任。
1975年芒格与巴菲特正式合作,1978年起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合作达48年。洛尔采访发现,芒格从律师转型投资家,已为后续投资理念转变埋下伏笔:如同他放弃传统法律服务追寻更有价值投资机遇,其在投资领域也完成从找“便宜货”到专注优质企业的重要跃迁,而1972年的一笔收购交易是彻底改写他投资逻辑的关键节点。
一家糖果公司改写的投资法则
从律师转向投资家的芒格,很快就要面临投资理念上的第二次重大转变。洛尔通过大量采访和资料搜集发现,理解芒格成功的关键在于1972年作出收购喜诗糖果公司的决定。这笔看似普通的2500万美元的交易,不仅改变了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更重新定义了整个价值投资的内涵。
在此之前,芒格和巴菲特都是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论的忠实信徒:专门寻找那些被市场遗弃的便宜货,哪怕只能再榨取一点价值也值得。这种“捡烟蒂”式的投资方法在当时确实有效,但局限性也很明显。芒格在变压器公司的痛苦经历已经让他开始质疑这种做法。
1972年,喜诗糖果的收购机会出现了。这家洛杉矶的糖果公司账面价值并不突出,却要价2500万美元,按照传统标准绝对算不上便宜。当巴菲特第一次提出收购的想法时,芒格的反应是价格太高。但接下来的深入调研完全改变了他的看法。
芒格运用在法律工作中积累的调查技能,对喜诗糖果进行了全方位的尽职调查。他不仅研究财务数据,还亲自到门店观察顾客行为,采访员工和供应商,甚至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
调研结果让芒格大为震惊。喜诗糖果拥有一些财务报表无法体现的无形资产:强大的品牌价值、极其忠诚的客户群体、独特的企业文化。更关键的是,芒格发现这家公司具有一种他称为“特许经营权”的属性。顾客不会因为价格稍高就转向竞争对手,因为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糖果,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品牌认同。
收购完成后的表现完全验证了芒格的判断。伯克希尔的历史财报显示,喜诗糖果成为一台持续的现金机器,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就能保持稳定增长。巴菲特后来透露,这家公司累计为伯克希尔创造了超过2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
与喜诗糖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收购的霍希尔德·科恩百货公司。这家公司虽然价格便宜,甚至低于清算价值,但其经营结果却令人失望,公司业务持续恶化,最终成为一个昂贵的教训。
从此,芒格开始更加重视企业的“护城河”。他解释这种思维转变时提到,在法律实务中,拥有专利、商标或独特商业模式的企业在纠纷中往往更容易获胜。
洛尔认为,喜诗糖果案例在芒格投资哲学演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此,芒格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投资原则:深入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为后来投资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伟大企业奠定了基础,更让芒格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投资理念整合成一套完整的投资体系。
51年年均19.2%背后的秘密武器
喜诗糖果的成功让芒格完成了从“捡便宜货”到“买好企业”的理念转变,但洛尔也面临着一个更大的挑战。她需要回答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芒格究竟是如何参与创造伯克希尔·哈撒韦51年19.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奇迹的?
通过系统梳理芒格的投资记录和理念,洛尔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支撑这个奇迹的并非什么神秘的技巧,而是几个看似简单却效果显著的“武器”。这些武器都源自芒格的法律训练,但在投资领域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芒格最重要的武器是“反向思维”。他解释了这种思维方式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芒格对某家航空公司的分析。当其他投资者被该公司的低估值吸引时,芒格却在思考:油价上涨怎么办?工会罢工怎么办?新的竞争对手进入怎么办?经过这样的反向分析,他选择了放弃。后来这家公司果然因为油价冲击而陷入困境,芒格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与传统的分散投资理论截然相反,芒格坚持“集中投资”哲学。对此,芒格有着清晰的逻辑:如果你真正了解一家企业,集中投资反而比分散投资更安全。他曾经比喻说,宁愿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看护这个篮子。
这种策略的关键在于研究深度。芒格会像准备重大法律案件一样准备每一笔投资:大量阅读行业资料,深入了解竞争格局,仔细分析管理层背景。一位与芒格合作过的分析师回忆说:“查理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常常超过企业自己的高管。他会研究公司过去20年的所有财报,甚至会去实地考察工厂和门店。”
“机会成本”思维是芒格投资体系的第三个支柱。正如律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选择最重要的案件一样,芒格坚持只投资那些真正卓越的企业。他宁愿等待完美的机会,也不愿意为了分散风险而降低标准。这种“耐心等待”的能力,让他避免了无数平庸的投资选择。
但最让洛尔印象深刻的,可能是芒格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芒格列举过一长串人类常见的心理陷阱:确认偏误、锚定效应、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等等。他不仅努力避免自己掉入这些陷阱,还会在其他投资者被情绪支配时寻找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诚实态度,让他能够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市场恐慌时坚持理性。
当这些“武器”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芒格所说的“复利奇迹”。洛尔指出,51年19.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背后,体现的是正确的投资理念、严格的执行纪律和持续的学习能力。
芒格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真正的投资智慧并不需要从商学院或华尔街寻找,答案就藏在我们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中。对于每一个在各自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来说,芒格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启发:你的专业训练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有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将它们创造性地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