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银安盛基金张川:
构建投资“护城河”
资产配置成FOF主线
◎记者朱妍
从依赖“基金经理人设”“比拼排名”到聚焦资产配置本质,从单一股债组合到多元资产布局,近年来,公募FOF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既响应了监管高质量发展要求,也契合渠道端对“客户盈利体验”的要求。
作为浦银安盛基金FOF业务的核心成员,张川凭借券商、保险、理财子公司多领域从业经历,形成“客户需求导向”的投资体系,其管理的产品在业绩稳定性与持有体验上表现突出,是FOF转型的典型样本。浦银安盛基金基金经理张川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继续用稳健策略构建投资护城河,打造“历史可解释,当下可复制,未来可优化”的FOF产品。
立足资产配置FOF“再出发”
回顾公募FOF发展历程,早期市场曾陷入“重营销,轻配置”误区。张川认为,过去以“个人”为产品卖点、以“相对收益排名”为主要考核目标的行业发展模式,导致产品定位模糊、风格漂移频发,既难以匹配零售客户“稳健赚钱”的核心需求,也未能充分发挥FOF的资产配置价值。但随着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FOF已开始摆脱发展惯性,向资产配置本质重新聚焦。以招商银行“长盈计划”为代表的渠道创新,也进一步推动基金公司向绝对收益导向与多元配置方向调整。
张川认为,在转型过程中,“资产管理工业化”已成为公募FOF突破传统模式的关键思路。工业化模式强调以“可落地、可传承的规则制度和流程体系”替代过去的个人主观判断,即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底层逻辑、风险控制的量化标准、策略执行的操作规范,让FOF的投资决策不再依赖单一人员的能力,而是形成“体系化输出”。
“这种模式既能避免因人员变动导致的策略断层,也能确保产品业绩历史可解释、当下可复制、未来可优化。”他说,比如在资产选择上,工业化体系会通过定性筛选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配置范围,再基于客户需求设定战略配置中枢,最后通过战术偏离调整实现收益增厚,整个过程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让FOF的资产配置价值更稳定、更可持续。
在他看来,未来公募FOF或将呈现“双轨并行”格局:一方面,部分产品聚焦传统股债领域,依托基金经理选股选债能力打造稳健产品;另一方面,多元资产配置型FOF成为行业蓝海,通过系统化风险管理与跨市场布局提升性价比。随着行业竞争深化与投资者认知提升,FOF将进一步回归“普惠金融”本质,成为零售投资者资产稳健增值的重要工具。
稳健策略筑牢投资“护城河”
在投资理念上,张川精准把握零售客户的需求差异——不同于机构客户关注排名,零售客户更在意“持续赚钱,回撤可控,持有安心”。因此,他摒弃激进投资思路,采用“倒推式”的产品设计:先明确客户“稳健收益,低波动,短回撤修复期”需求,再反向构建适配策略与组合,让产品更适应客户需求。
回撤控制是张川投资策略的核心亮点。他认为持有体验好的关键要看“高夏普比率/卡玛比率”,因此要“先控风险,再提收益”。具体来看:一方面会用“目标波动模型,风险预算管理”设定组合波动上限,提前控制回撤幅度;另一方面,利用多元资产对冲属性缩短回撤修复时间。
同时,张川的FOF投资还呈现“系统化,白盒化,灵活化”三大特点:首先,结合稳健配置的方法,用“工业化”的系统操作来追求业绩的历史可解释、当下可复制、未来可优化,避免主观情绪化投资;其次,偏好配置被动ETF,令组合更为白盒化;最后,在“稳健中枢”的基础上允许适度战术偏离,如短期小幅调整仓位捕捉机会,但偏离幅度严控在5%以内,确保整体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