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 这套模板的底色,早在中美建交初期便已铺就。当时美国推行接触政策,开放市场、输出技术,看似给予中方发展机遇,实则暗含改造中国发展路径的期待。 这种期待构成了 “错位的共识”—— 中方借助合作推进现代化,美方试图通过合作塑造中国走向。 美国工商界将技术和投资带入中国,却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领域逐步收紧条件,每一轮谈判都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如同每次切下薄薄一片香肠,累积起来便形成可观的利益获取。 关税领域的反复博弈最能体现这种模式。 2018 年美方对超过 5000 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引发多轮磋商。 谈判中美方曾临时降低部分农产品关税,换取中方扩大进口,这种让步看似释放善意,却可通过行政命令随时恢复。 而中方为推进谈判,调整的市场开放措施多涉及法律法规修订,一旦落地便形成长期制度安排。 2025 年 4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明确指出,美方此类限制措施多为临时政策,却要求中方给出永久性承诺,利益交换的不对称性显而易见。 技术领域的博弈更凸显模板的运作逻辑。 美方曾阶段性放宽部分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作为谈判筹码,一旦达成目标便迅速收紧。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允许向中国出口部分半导体设备,换取中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让步,当目标达成后,随即升级技术出口管制。 2025 年日内瓦谈判后十天内,美方连续四次对华出手,包括废掉 AI 扩散规则、制裁中国实体、准备拉黑科技企业等,这种多层次、宽范围的措施,既避免引发全面反制,又能持续蚕食中方技术发展空间。 流程化的操作让这套模板愈发成熟。 美方通常先以单边措施制造压力,如加征关税、实施制裁,迫使中方回到谈判桌。谈判中抛出临时让步,如暂停部分限制措施,诱使中方做出实质性利益让渡。 达成协议后,又会以 “履行不力” 为由重启施压,寻求新一轮利益获取。 四十多年来,从早期的最惠国待遇谈判,到后来的入世磋商,再到近年的经贸摩擦,这套流程不断重复,形成固定范式。 这种模式的维系,曾依赖双方力量对比和认知差异。 早年中方为获取发展资源,对部分利益让渡保持容忍;美方则利用规则制定权和实力优势,将临时成本转化为长期收益。 但随着中国实力增长,局面正在发生变化。中方在谈判中逐步建立起对等反制机制,2025 年中美经贸谈判中,中方针对美方关税措施,同步调整反制手段,迫使美方取消 91% 的加征关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白皮书强调的 “互利共赢” 原则,正在成为新的谈判基石。 模板的效力衰退,源于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美贸易额从 1979 年不足 25 亿美元跃升至 2024 年近 6883 亿美元,这种深度相互依赖让单边施压的成本急剧上升。 美方发现,临时限制措施不仅伤害中方,也导致本国企业失去市场、农民遭遇损失。 2025 年美国国内对 “切香肠” 策略的批评增多,认为这种模式破坏了谈判的可信度,最终损害美国自身利益。 四十多年的谈判史证明,利益交换的本质应是对等与可持续。 如今中美双方都在调整策略,从单向索取转向双向奔赴,从临时妥协转向长期共识。这种转变,不仅让谈判回归本质,更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