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慢慢变稳,始于他能看到事物的更多面
你是否因上司一句模糊的评价,而整夜辗转反侧,认定自己前途黯淡;也曾因朋友一次无心的怠慢,心中泛起难以释怀的芥蒂。
那些被无限放大的细节,像黑暗中唯一的烛火,牢牢吸附着你全部的注意力,最终在内心演变成一场无法平息的风暴。
这可能是我们很多人都曾有过的体验——当情绪的风暴来袭,世界仿佛骤然缩小,只剩下那个让我们痛苦的黑暗角落。
而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恰恰始于他发现:原来那支摇曳的烛火之外,是一片无垠的星空。
稳,从来不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视野开阔之后,心灵自然而然的沉静。
很多人以为情绪是由事件直接导致的,他们会说“是你逼我XXX的”“谁叫你XXX”。但我们仔细回想其实会发现,情绪由我们对事件所持“解释”的产物。
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ABC理论”:触发我们感受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围绕事件构建的信念。
当你只看到一个侧面时,那个侧面便成了全部真相,你无可避免地被其奴役。
比如,同事没有回应你的微笑,如果你只从“他讨厌我”这一角度解读,失落与愤懑便油然而生;但如果你能看见其它的可能性——他或许正沉浸在个人的困境中,或因近视而根本未曾留意——你的情绪便获得了缓冲的空间。
认知的宽度,恰恰是情绪的缓冲地带。
那么我们如何从单一视角的囚笼中跳脱出来?这需要我们在内心养成一种“移位”的素养。
首先,学着从“自我视角”移向“他人视角”。
这并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心理实践。那个在会议上尖锐反驳你的人,他的出发点或许是出于对项目完美的执着,而非对你个人的否定。尝试穿上他的鞋子,行走片刻,世界便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轮廓。
这样做并不是为他人开脱,而是将自己从“受害者”的狭隘叙事中解放出来。
其次,尝试从“当下视角”移向“未来视角”。
这一刻让你窒息的压力,使你心碎的挫折,要是放在10年后的人生坐标中回望,它还会那么沉重吗?时间维度能赋予任何事件以新的比例尺。
眼前的激流,在生命的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片涟漪。这种视角并不是否定当下的真实,却能有效阻止我们在情绪中溺水。
第三,练习从“情绪视角”移向“事实视角”。
“我感觉他不尊重我”与“他这次会议迟到并打断了我的发言”是两回事。
前者是一个充满评判的、封闭的结论;后者是一个可供观察的、开放的事实。当我们能剥离情绪的渲染,直面客观发生的一切,我们便为自己赢得了理性应对,而非本能反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