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唐代宗时,徐州有个道士。他发现有个叫王智兴的卫兵,每天把他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

唐代宗时,徐州有个道士。他发现有个叫王智兴的卫兵,每天把他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道士很感动,于是把小王带到一片竹林,标记了一块土地,跟他说:你母亲去世后,一定要把她葬在这里! 徐州城里那条窄巷子,总在清早冒出点不同寻常的动静。一个年轻卫兵的扫帚声,干净利落,却藏着什么秘密?道士一眼看穿,带他去竹林划块地,说葬母必保家业。这话真灵验了? 说起王智兴这个人,得从大历年间徐州的军营说起。那时候,唐代宗李豫在位,朝堂上忙着收拾安史之乱的烂摊子,地方藩镇却一个个野心勃勃。徐州这地方,夹在淮河和运河中间,战略要冲,粮道枢纽,李洧当节度使,手下管着好几万河南温县来的壮丁。这些兵多是募来的,平日里操练操练,守着城墙过日子。王智兴就是其中一个,家里本是书香门第,他爹王缙当过太子詹事,可家道败落,他二十出头就入伍了。军中日子苦,士兵们吃住都在营里,闲下来也爱聚堆聊天,议论时局。徐州城不大,街道弯弯曲曲,巷子两边民房挤挤挨挨,王智兴住的那条巷子,靠近城东,门前总积着灰尘落叶。他每天早起,不光扫自家门槛,还顺手把对门道士的宅子前清个干净。道士是城里有名的高人,隐居炼丹,平日不怎么出门,门前那点小事,本没人留意。可王智兴坚持了好几个月,从不落下。巷子里的老街坊看在眼里,私下嘀咕,这小伙子心细,准是孝顺人。 道士不是傻子,早注意到这事儿。那天中午,他出门化缘,低头一看,门前光溜溜的,连昨晚的槐花都没留。他顺着巷口望去,正好碰上王智兴扛着兵器从营里回来。两人一聊,道士就拉着他往城东走,穿过几片麦田,到了那片竹林。林子不大,竹子长得密,风一吹沙沙响。道士停下脚,用竹杖在地上划了个方形标记,大概三丈见方,对王智兴说,你母亲走后,就把她葬这儿,这地势好,能保你家业兴旺。王智兴听了,记在心上,没多久,他母亲真故去了。他请假回温县抬棺,回来就把人安葬在那块标记的地儿。从此,这竹林坡成了他家的祖坟基。 这事儿听起来像民间传说,可在徐州军中传开后,王智兴的运气就来了。建中二年,平卢节度使李纳反了,带着兵马直扑徐州。城外喊杀声一片,箭矢乱飞,徐州守军顶不住,眼看要失守。王智兴那时是牙将,关键时刻,他脱了重甲,轻装上路,跑了几百里路赶到长安,跪在宫门前报急。唐德宗一听,赶紧调了朔方军五千人给他。王智兴领兵折返,一到徐州就冲在最前头,叛军一乱,就败下阵来。徐州保住了,他也一跃成了镇将,管着滕、丰、沛、狄四州的事儿。军中人说,这小子有福气,那道士的指点真管用。 从这儿起,王智兴的日子就顺风顺水了。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师道又闹腾,派大将王朝晏带五万兵攻沛县。王智兴不含糊,带着部下迎上去,一仗就把敌军打散,还抓了李师道的三个女眷。军营里士兵们一看那些人,眼睛都直了。王智兴二话不说,下令杀了,免得扰乱军心。这手狠,震住了全军,也让朝廷看重他。元和十三年,再讨李师道,王智兴和他两个儿子当先锋,主力还没到,他们就灭了敌军好几万。战场上尸横遍野,徐州军威名远播,朝廷论功,给他加了沂州刺史的衔。 可人红了,麻烦也跟着来。长庆二年,河朔三镇又叛,朝廷派崔群当武宁节度使,王智兴做他的副手。崔群这人,书生气重,带兵不顺手,上表想把王智兴调走。王智兴一气之下,带兵进了节度使府,杀了崔群十几个亲信。崔群吓坏了,收拾细软就跑回长安。王智兴还不解气,下令搜了城里的盐铁钱粮和商人的货,全搬进军库。朝廷刚打完仗,没力气收拾他,只好封他检校工部尚书,让他接着管武宁军。从长庆到开成,他掌了徐州二十多年,兵强马壮,募了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支精锐队伍,饷银给得足,士兵们卖命。 这二十年,唐朝地方乱成一锅粥,王智兴却次次得手。太和二年,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反了,他带三万大军围棣州,两年工夫就把城打下来,李同捷人头落地。朝廷赏赐金银布帛,封他雁门郡王。军中骄气起来了,士兵们在街上横行,抢东西没人管。王智兴晚年也变了味儿,爱听好话,搜刮加重,在泗口设卡收税,船过河就得交钱。还玩起度僧的把戏,每人纳两匹绢,就给度牒,钱库鼓了,军费够用。朝廷知道这些毛病,可仗着他的战功,也是睁只眼闭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