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西方那条老路呢?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信源:百度百科——温铁军) 深圳某城中村,30 平米的房间挤着 6 个农民工,月租却占了工资的三分之一;河南某空心村,全村只剩 12 位老人,200 亩耕地荒得长起半人高的野草 —— 这两组反差强烈的画面。 恰是温铁军那句 “为啥非要走西方老路,把农民都赶进城,在城里堆低收入社区” 的现实注脚。这位三农专家的话,像一把钝刀,剖开了中国城乡发展中最痛的那块伤疤。 西方城市化光鲜背后藏着数百年血泪史。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贵族圈占农民土地,数百万失地农民涌入城市,伦敦东区贫民窟污水横流,孩子出生死亡率超50%,纺织厂童工每日工作16小时。 上世纪中期美国“郊区化”浪潮,富人携资本搬至郊外,市中心成为穷人聚居地,曾为全球汽车工业中心的底特律如今40%房屋空置,街头毒品交易泛滥,成“城市衰败”代名词。 如今,我们似在重蹈西方覆辙。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化率从 36% 升至 66%,超 2 亿农民进城,但多数未能真正融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农民工月均收入 4615 元,仅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 60%。 他们住城中村群租房,孩子上学跨区奔波,生病不敢去大医院,退休回农村。与此同时,农村问题凸显。农业农村部调研显示,全国近三分之一村庄成 “空心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无力耕种致大量耕地撂荒,传统乡村文化渐失。 有人说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可西方的路,真的适合中国吗?中国有 14 亿人口,其中 9 亿是农村户籍,粮食自给率必须保持在 95% 以上。 如果农民都离开了土地,谁来种粮?去年河南部分地区因青壮年外出,秋收时不得不高价请人收割,一亩地的人工成本就超过 200 元。而且,城市的承载力早已逼近极限。 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早晚高峰通勤时间平均超过 1.5 小时,三甲医院床位缺口达 30%,优质教育资源更是 “一位难求”。强行把农民赶进城,不是在推进现代化,而是在制造新的社会矛盾。 其实,中国早有更好选择——乡村振兴。浙江“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来,从整治农村环境出发,发展特色产业。 如安吉县鲁家村将20个自然村变为20个家庭农场,村民人均收入从8000元增至4.2万元,吸引城里人来定居;四川成都的“田园综合体”融合农业、旅游、文化,让农民在家乡种地、上班,过上好日子。这些案例证明,乡村并非落后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的新天地。 如今,政策风向转变,“三权分置”改革使农民可流转土地经营权,既获收益又不放弃土地。同时,农村公路、电网、5G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去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村,通过电商卖土特产、直播带火乡村旅游。这些变化表明,城乡发展并非“非此即彼”,而是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城市化本身没有错,但错的是盲目照搬西方模式,把农民当作 “牺牲品”。中国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 14 亿勤劳的人民,完全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未来的城乡关系,不该是农民挤破头进城,而是城里人愿意去农村,农村人也能享受优质生活。 温铁军的那句话,不是反对发展,而是提醒我们:发展的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是让一部分人住进高楼,另一部分人在贫民窟里挣扎。当我们不再把农民“赶”进城,而是让他们“选”着活,中国的城乡发展才能真正走上正轨,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