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就业赋能服务中心揭牌成立,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搭建起产业转型与就业协同的桥梁,其构建的“智能化集成、全链条赋能、区域化协同”服务体系,不仅精准回应了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更为全国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这份“房山答卷”彰显了产业与就业同频共振的深刻逻辑。
产业转型的深化必然伴随就业结构的调整,能否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考验着区域发展的治理智慧。作为首都西南门户和重点发展的新城,房山区正加速培育绿色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智慧医工四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既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岗位,也带来了技能供需错位的结构性矛盾——企业急需的固态储氢、智能装备等领域专业人才缺口突出,而部分劳动者却因技能滞后面临就业困境。这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本质上是产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之间的衔接断层。房山区就业赋能服务中心的应运而生,正是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这一断层,将产业发展的岗位潜力转化为就业实效,践行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的要求。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模式,为产业就业协同注入了持久动力。政府的“有形之手”把握方向、整合资源,市场的“无形之手”激活活力、提升效率,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房山样板”的核心机制。在政府层面,中心作为调度指挥“服务总台”,整合了人社、发改、经信等多部门资源,联动良乡大学城推进产教融合,通过“千企万岗”开发计划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体现了政策协同发力的制度优势。在市场层面,中心引入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培训学校等专业力量,借助其在资源对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服务效能。正如江西上高县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供需匹配的实践所证明的,这种多元协同模式能有效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这种“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组合,既避免了政府包办的低效僵化,又克服了市场自发的盲目无序,为产业需求与就业供给的精准匹配提供了机制保障。
“智能化集成”的技术赋能,让产业就业协同实现从“粗放对接”到“精准匹配”的质变。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就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是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抓手。房山区打造的“就业云图”与“领导驾驶舱”,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实现就业动态监测,这种智能化服务与青岛市南区“数字画像”助力就业的实践异曲同工。更具深意的是,这种智能化并非停留在信息推送层面,而是贯穿于产业需求研判、技能培训定制、岗位适配跟踪的全链条。针对企业固态储氢技术人才缺口,中心通过“产业课堂”定向开展培训,实现了“产业需求-技能培训-岗位就业”的闭环,正是对“数字赋能就业服务”的生动诠释。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房山样板”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区域当前的就业问题,更在于探索出一条产业升级与就业提质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期,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各地面临的共同课题。房山区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全链条服务为保障,就能实现“产业发展创造岗位、就业提质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其“政府主导不缺位、市场运作不越位、社会参与补位”的协同机制,“智能化感知、精准化服务、生态化发展”的服务理念,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产业是发展之基。随着“就业超市”“培训旗舰店”等平台的全面运营、年均5万个岗位以上的持续供给,这份“房山答卷”必将更加厚重。而其蕴含的“产业导向、双轮驱动、数字赋能、生态构建”的发展逻辑,将为全国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宝贵启示,唯有让产业发展与就业服务同频共振,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