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根子就在美国政府停摆,CBP大批员工无薪休假,没人愿意加班处理新规落地的监管事务。本应清晰的收费执行,结果变成把判断和核算的难题全甩给船东,这操作实在让人费解。 这费用绝非小数,根据CBP公开的收费框架,涉及特定贸易环节的船舶,单次费用可能从十几万到数十万美元不等,而非针对所有中国船舶按“每净吨50美元”收取。船东既不是海关专家,又怕算错被重罚,只能反复核对,凭空增加大量成本。 更混乱的是监管毫无定数,CBP官网至今没明确能投入多少人力审核,船东咨询时,今天说“3个工作日回复”,明天又改成“不确定”,连个统一的对接窗口都没有。规则解释权完全在美方手里,船东再谨慎也像在“走钢丝”。 需要纠正的是,我国从没有针对美国船舶设立“特别港务费”。我国港口一直执行公开透明的统一收费标准,所有外籍船舶都按国际惯例和《港口收费规则》缴费,不存在“不交就不让通关”的针对性措施,这和美国的混乱操作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混乱背后,是美国航运配套能力的短板。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民用造船业全球占比不足1%,本土运力难以支撑自身需求,却想靠模糊收费设限,最后只会让美国港口的货物滞留时间增加、物流成本上涨,买单的还是美国本土企业和消费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